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逸书:美在离间中印,然而势比人强

2016年07月05日 10:55   来源:环球时报   

  中印关系一直是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因为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两个国家。印度总统慕克吉不久前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中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话题深入交换意见。这是继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印、2015年莫迪总理访华后,今年两国最为重要的高层互动之一。可以说,两国关系进入到快速增长的新时期。但一些美国媒体及官员近来一边抛出“继南海之后中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印度洋”这一令人吃惊的观点,一边就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一事突出中国与印度的分歧,这让一些人对未来印中关系的方向产生了疑惑。

  中印双方合作潜力远胜分歧

  在一些印度媒体和西方媒体那里,对边界分歧和军事防务动态的过分关注,把印中两国矛盾对立的情况夸大了,反而忽视了印度与中国在经济上合作的巨大成绩和未来的潜力。事实上,印中两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通过谈判管控分歧,并确保争议地区30年来保持和平。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体系中,中国和印度将会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展开防务合作。两国也足够智慧,一直保持双边关系的上升势头。

  最近,中国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这表明了中国对于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善意,加强双边合作不仅将有利于维护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还可以携手推动全球治理。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有助于缓和南亚的紧张局势,并为更多的地区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区经济合作。

  印度处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位于通往南亚、西亚、中东和东非等庞大消费市场的沿线上。“一带”和“一路”包括地区环线和支线,扩大了新兴的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印度感兴趣的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所组成的支线,它将中国南部的云南与缅甸、孟加拉和印度东部连接在一起。通过高铁网络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令印度和中国受益,尤其是中国可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到印度。这将为印度提供投资和产业发展机遇,并为中国产品和资本提供新的出口市场。这对中国和印度发展与印度邻国的贸易关系十分重要。

  “一带”和“一路”均穿越印度的周边地带。这将有助于印度推动东北部发展以及优先发展与东亚关系的“东向行动政策”。这也将成为印度提高地区和双边合作的绝佳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还应包括数字丝绸之路和网络空间丝绸之路。拥有公认的信息科技实力的印度将成为中国在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产业合作有助于增进中印互信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与合作伙伴关系的最主要驱动力。我认为,中国和印度应该挖掘在铁路、产业园、智慧城市、新能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工业产能、投资、旅游和服务业等领域合作的潜力。

  更多的中国投资可以减少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这一逆差已经增长至300多亿美元。印度表示,希望中国加大对道路、港口以及其他体系的投资。印度也希望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印度在该领域落后于中国。

  不久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时表示,他正在考虑将iPhone生产线迁到印度。富士康也将在印度建设至少10座至12座工厂,并在2020年前创造100万就业岗位。

  将中国的工业产能转移到海外似乎已经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中国的手机制造商金立、Vivo和中兴目前都计划将生产线迁到印度。许多制造商都认为,如果现在搬到印度,将可以享受到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益处,就像中国在过去20年所发生的那样。

  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发展。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挺进,必须要有其他人填补价值链的下游。印度可以组装iPhone和计算机电路板,中国则可以出口高铁、核能和航天技术。

  中国总理李克强曾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与印度的“印度制造”以及“数字印度”对接。一方面,中国的钢铁、建筑、机械、纺织和电子工业迫切希望进入印度市场;另一方面,印度的信息技术、制造和化学产业也正在等待开发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亟须一个可以让产业、资本以及技术相互连接的平台。

  这种产业合作有助于减少印中之间的不信任。中印关系的未来方向取决于两国的经济活动是否能够缓和彼此长期存在的担忧。产业合作可以直接有益于两国的经济增长,削弱两国社会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为人们对两国的增长提供新的视角。

  印度和中国是两大文明古国,也是两大新兴经济体。携手合作将推动两国以及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坚持睦邻友好和互惠合作的精神,将进一步巩固中印关系,并让两国人民获益。印度应该做好准备,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增进人文交流,并增进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

  印中这两个富有生机活力的国家可以利用文化领域合作等增进两国人民的联系,并推动两国人民了解彼此的文化。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与发展不仅将有益于世界1/3的人口,而且还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作者Ishu Jain是“投资印度”公司中国和东南亚区负责人、中文名“逸书”,本文由王晓雄翻译)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一位印度青年眼中的印度制造    2016年06月20日
  • ·美印关系缘何“着急”升温    2016年06月14日
  • ·莫迪的“印度梦”能否实现?    2016年05月24日
  • ·印度渐成中国医疗旅游新热点    2016年04月26日
  • ·印度不会做美国制华的副手    2016年04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