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要打捞祖先留下的老传说

2016年06月29日 09: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如今,讲述传统故事、传播传统故事的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但是为什么还要把传统故事打捞起来呢?因为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基本的生活观念、道德观念、爱憎观念和美学情趣。对这类口头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加以利用。

  为什么要加以利用呢?因为这些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来讲,依然有教化、知识传播、娱乐和历史记忆的意义。我们是在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口承故事,不能让它就这样不断地远离我们的生活。

  故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传统社会所有的哲学观念、思想观念、美学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在故事中都有反映。民间故事反映生活是最广泛的,也是最生动的,为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谁不愿意听故事呢,谁不愿意讲故事呢?故事让人们在快乐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刘奇葆同志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要让传统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靓起来、立起来,实现从口耳相传到多媒体传播的时代变化,既起到保护传承作用,又发挥教育作用。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要有情节,要有故事,用故事和情节来传承传统文化。

  白雪公主和安徒生童话很多人知道,中国也有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传说和其他很多很多的故事,原来流传都很广泛,家喻户晓,但现在年轻人已不清楚具体情节了。在古代,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感化孩子,因此民间故事中包含极为丰富的教育元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完成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我是参与这个工程的骨干之一,负责的是传说。为了对这些传说进行分类,我阅读了大量的传说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太吸引人了,而且充满了智慧。看了这些故事,听到这些故事,便会经历一种感化,得到一种启迪,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我还是一个年长的人,这些故事如果让年轻人来看,他们所获得的教益更大。我为祖先们留下如此宝贵的口头遗产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所以,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化遗产的确是要加以利用,不能让它们湮没掉了,远离我们的生活。大量的口头文学遗产已经记录下来了,变成了书面的文本,现在已经电子化了,进入了大众传媒。这是民间故事复兴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请将传说留住    2016年05月17日
  • ·别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传说    2013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