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杭州“汽车让行人”的传说如何铸就?

2015年08月14日 07:24   来源:新民晚报   潘高峰

  最近,一则《关于杭州汽车让行人的传说》的网帖,在上海引起热议和艳羡。

  网友“中科元创hm2002”在帖子里表示,他在杭州江干区、上城区的大小路口都试过,斑马线前的确是车让人。“感觉很神奇,因为这在上海基本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开私家车还是公交车,都很难做到。”

  其实,早在这则帖子被热炒前,杭州斑马线前车让人,已成为很多外地游客津津乐道的话题。杭州媒体这几天还做了实地探访,描述的一幕的确让人感到温暖——

  一位年轻姑娘提着购物袋走到路口,看到路上车辆密集,小心地在斑马线前停了下来,这时,一辆公交车在斑马线前缓缓停下,司机朝前挥了挥手,姑娘立刻会意,快步通过,道路另一侧的两辆私家车看到她,也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让行。

  这不是个案。在杭州,公交和出租车斑马线前让行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绝大部分的私家车也都能做到礼让行人。

  斑马线前一脚刹车,传递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要知道,交通死亡事故最大的诱因,不是酒驾、不是超速,不是闯红灯,而是未按规定让行。这些年,上海也一直在呼吁礼让行人,但收效甚微。有人甚至断言,在这样拥堵的城市,根本不可能做到。

  杭州是怎么做到的呢?2005年,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就被列入了杭州公交集团规章,对于杭州的上万名公交司机来说,这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历时数年,经历了教育培训、制度规范、激励考核甚至严查重管,最终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公交集团执行“斑马线礼让”的原则是“见人必让、让必彻底”,甚至包括行人闯红灯在内的情况。这曾引发争议,但公交集团坚持认为,生命权大于路权。

  善与善,往往相得益彰,多年来,公交车礼让行人并没有助长乱穿马路的风气,反而让人心怀感谢和敬意,更主动地遵守交规,也带动了其他社会车辆。当然,严管也很必要,杭州交警专门设置了“拍斑马线的电子警察”,加上严格现场执法,从管理上震慑不礼让行人的交通违法。

  同一片蓝天下,“杭州汽车让行人传说”的铸就,值得思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什么要打捞祖先留下的老传说    2016年06月29日
  • ·请将传说留住    2016年05月17日
  • ·别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传说    2013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