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据点

2016年06月27日 11:02   来源:南方日报   □白国强

  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主体任务,也是引入外部发展资源主要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省新一轮推动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中,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应从县城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城的产城园融合发展,提升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据点;并借助县域基础设施的网络功能,以大县城战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

  在当前人口城镇化处于减速期,农民往城镇的迁移能力、迁移意愿减弱,而城市对乡村反哺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以县城为重心推动城镇化的适度集中发展,需要科学谋划,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方面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在县城中心区的人口城镇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力争使县城居住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40%左右,以促进县城消费市场的规模化,促进县城服务业的大踏步发展,协调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关系。同时,要实施“大县城”战略,注重县域总体规划与县城的详细规划的有效衔接,适度扩大县城土地利用规模和城镇人口规模,但要合理处理县城空间扩展与县域整体空间格局的关系,不要一味盲目扩大县城的规划建设范围,造成县城发展过度蔓延;为此,要大力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关系,划定县城扩展边界和不可建设区,既要避免乡村无序建设影响县城形象,又要避免县城过分扩展,涵盖和形成更多的“城中村”。要保持规划、建设和管理各环节的高度衔接,在实现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治,确保县域空间城镇化的有序过程。

  促进县城“产城园”有机融合发展

  县城是县域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聚人成城,集产成园”。粤东西北地区多数县区都已经谋划建设了产业园区,但部分产业园区与县城空间距离较远,产城分离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一方面要增强县城的吸引力,引导县域农村人口向县城适当集中。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县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门槛”;制定和完善引导农村工业资源和人口向县城集中的土地、投资及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工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集中,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向县城集聚。同时,要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要大力挖掘信息、技术、专利、品牌等要素,大力推进创业集聚、就业集聚、居住集聚,创建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集聚,增强县城和园区的就业和人口吸纳能力。

  大力加强县城的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部分,不仅要着眼于提升其对县城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其县域公共服务能力。要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内教育中心、卫生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主要节点,提升县域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使之成为集聚人口、集聚产业的基本支撑。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对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应按照多层次、综合性导向,适度集中建设家政服务、治安服务、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县域综合服务平台,为基本公共服务向镇村地区延伸和衔接,提供充分的政策咨询、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借助“互联网+”的理念,运用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公共服务部门协同联动,打破各部门的信息孤岛状态,推动公共服务的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推进网上办理和网上咨询;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供给协调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简化服务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完善县城向县域的网络渗透能力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还要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借助县城辐射作用,以中心镇和特色镇、沿国道城镇带为重点,加快形成县城与镇村联动的网络状城镇化格局,构建县域范围内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县域交通的通达性,特别是优先打造连接县域交通的主干道路,使镇村更好地承接县城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以此支撑县城与镇村的联系,形成“以城带镇、以镇连村、县域联动、互融一体”的发展格局。同时,重点推动城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环境卫生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镇村延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因地制宜培育镇村专业市场,发展联通县内外的市场网路,促进县域商贸活跃发展,以市场能力建设为重点,牵引县域农工商贸及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