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禁止涉毒明星回归演艺圈

2016年06月27日 10:47   来源:荆楚网   邓玥

  近日,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主任兰卫红杂接受中新网视频访谈时表示,群众在禁毒过程中的作用是最核心的,此外,作为青少年的偶像,明星在禁毒示范上要有更大的社会责任。而对于涉毒艺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接受完惩罚,就可以回归社会。“回归社会”能够等同于回归“演艺圈”吗?(6月26日中国新闻网)

  笔者认为,涉毒艺人能够“回归社会”并不能够等同于回归“演艺圈”。社会可以接受各种各样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社会经历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但演艺圈可以吗?答案是:不可以。明星都不希望自己出现负面新闻,因为负面新闻会使他们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对演艺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说明了,公众对于明星的形象的要求是有一定底线,并不是盲目的全部接受偶像的各种行为。另外,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就决定了演艺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更严格的行业规范。所以在概念上,“回归社会”和“回归演艺圈”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明星是公众人物,其行为对于很多受众和粉丝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一个明星在接受了法律上的惩罚后轻松回归行业,可能会导致受众和粉丝的价值导向出现偏差。柯震东吸毒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表示“吸毒有错吗?”、“就算你吸毒,我也会爱你”、“觉得他吸毒也帅的请点赞”。由此可见,粉丝对偶像的盲目崇拜有可能扰乱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偶像的言行举止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更需要公众人物正面的引导和推动。

  有人说,每个人都会犯错,都应该得到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吸毒并不是一个小错误。毒品破坏家庭幸福,导致家破人亡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我国历史上还曾经危害了民族利益。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加大力度打击涉毒行为,作为公众人物,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如果允许涉毒明星回归演艺圈,一方面可能导致明星群体对吸毒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认识不足,出现涉毒现象在演艺圈屡禁不止的情况。另一方面,公众无法对吸毒的危害性形成深刻的认识,可能会出现模仿行为,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影响。一个行业对于错误的容忍度越低,越有利于减少错误的发生,进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涉毒“零容忍”,实际上是从源头上遏制错误,从而有利于演艺圈整体形象的提高。

  2014年8月13日,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与北京42家经纪机构和表演团体签订了《北京市演艺界禁毒承诺书》,承诺不录用、不组织涉毒艺人参加演艺活动,净化演艺界队伍,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演艺界对毒品的抵制,但在整个行业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对涉毒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或许规定涉毒明星不能重回演艺圈将会是打造“无毒演艺圈”的开端,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业环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涉毒明星不能简单回归了事    2016年06月27日
  • ·也说明星真人秀    2016年06月15日
  • ·明星污名化现象的思考    2016年05月24日
  • ·为什么现在“明星”难出    2016年05月20日
  • ·“花美男”靠什么蹿红    2016年05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