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利益之名,建构合理的供养之比

2016年06月23日 10:25   来源:光明网   高亚洲

  任何一点关于公务员的风吹草动,都能引发舆论和公众的强烈关注。近日,人社部发布了《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关于公务员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悉,这是国家权威部门首次披露“中国的公务员到底有多少?”的答案。根据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

  具体是指哪些人?这个数据是多还是少?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的分析,人社部公布的公务员总数,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果算上全部财政供养人员,数据约是5000万。

  700万也好,5000万也罢,这样的一组数字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如论者所言,评判财政供养人员多少的依据,主要看是否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特别是与本国的发展阶段、人口规模、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财力等因素相适应。根据此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还是从国际层面的横向比较,从绝对数量来看,目前中国的财政供养比例是偏高的。

  当然,供养比例本身与公共服务质量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供养比例高,不意味着公共服务必然低效,相反,供养比例低,也不意味着公共服务高效。准确地说,合理的人员规模是,既要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又要防止人员过多,增加行政成本。

  当下供养比例存在失衡,首先表现为公务员绝对数量的过高。毋庸置疑,在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过多的公务员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影响了经济建设,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纳税人的供养成本。其次,则表现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失衡。毕竟来说,衡量一个政府规模大小是否合适,不仅需要看其绝对数量,而且要看其投入与产出,即“投入的行政成本和产出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从目前来看,尽管公共服务质量,在近几年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在高企的行政成本之外,由于存在公职人员结构上过剩和相对过剩的问题,公共服务仍存在诸多畸形。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机关后勤服务人员过多,而现代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税、社会保障和各种权利保障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却少。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体制内始终未能彻底祛除的利益占有,不合理的供养结构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撼动,甚至拢聚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将加剧本身的不平衡,并最终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

  改良供养结构,乃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而这显然非一日之功。不过,跳出数据之外的省思,尤其是对这些问题的正视,应该成为国家权威部门在数据发布之后,应有的“公共表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