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谨防高温补贴成为隐型“杀手”

2016年06月13日 11:11   来源:光明网   高亚洲

  进入6月,不少地区迎来夏季高温期,高温津贴也进入发放时间。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而本月,全国范围内也将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高温津贴发放情况被列入其中。(6月12日 中新网)

  高温之下,接受炙烤的不仅仅是那些身处底层的户外劳作者,还有我们这个社会运行机体,如果人的生命权利可以任毒辣太阳所剥夺,人身安全感或者说可以预期的安全感是多么地堪虞,而这种安全感本应有赖于社会所庇护! “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依然言犹在耳,而面对惨白的现实,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

  其实,关注这些在烈日之下炙烤的劳作者的制度性力量并非是空白,上至劳动法,下至各级政府制定的避暑工作方案,都有对户外工作者的人身保护有着明文规定,但是遗憾的是,尽管有着高温停工的通知和方案,但还是频频发生了劳动者中暑身亡的悲剧,通知和规定在一些用人单位沦为一纸空文,不仅没有足够的防暑措施,甚至连高温津贴也不能落实。

  如今,28省明确高温标准,发总比没发的好,但高温补贴绝对还不是保护户外劳作者生命权利的至关重要的法宝,如果过分提及高温补贴,而忽略了与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其他保护,那么高温补贴甚至可能成为隐型杀手,这一点是需要谨慎的。

  之所以有此隐忧,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可能发生情况的假设,如果只强调企业发放高温补贴,对这些用人单位来说,将更加明目张胆地要求员工增加在户外的工作时间,如果说之前没有及时发放补贴时,这些企业是昧着良心强迫工人加班,那么一旦被统一要求发放补贴后,企业便认为有足够的底气要求工人接受烈日的炙烤了。

  此外,当这些户外劳作者被告知如果在烈日下继续劳作将享有高温补贴,这对他们来讲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在挣钱和身心健康的权衡之下,又将有多少愿意透支身心健康的他们选择在烈日下继续劳作以获得可怜的高温补贴呢?对他们来说,高温补贴可能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无疑将刺激更多的工人选择在烈日下继续劳作。因此,如果仅将“高温补贴”作为避免悲剧发生的法宝,是远远不够,甚至有可能加剧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应将人的生命权利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去尊重,任何有违损害人身健康的行为哪怕是再大的经济补偿都不能纵容其的发生,要防止烈日下的悲剧,首要的应该是保护户外工人在户外的安全,比如强制减少工作时间、提供防晒设备等等,只有在这些到位的情况下,落实高温补贴才有可能给工人们带来心理的慰藉!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