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童的“媒介依存症”

2016年06月22日 07:23   来源:红网   黄子玲

  厦门3岁小男孩小宝独自被困电梯内26分钟,父母先是隔着门缝安慰哭喊不停的孩子,孩子情绪稍微平稳一些。父母又将手机递给小宝玩游戏,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坐在地上玩起了手机,没有再哭闹。后被相关人员救出。(6月21日《厦门日报》)

  有惊无险的一条新闻,3岁男孩被困电梯幸被营救,令人放下心来。事件之余,报道中小宝在拿到手机开始玩游戏以后情绪随之稳定下来,看来这手机的“治愈”功能较之父母的温声安慰好像更具“疗效”。不禁让笔者忧虑起当今儿童的媒介依存症现象。

  媒介依存症本是指当今社会由新媒介发展而带来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中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这个表现。在这里用来形容儿童平日玩iPad、电脑、手机,可能有人会觉得言过其实、甚至有些“杞人忧天”了。可现实是,随着大众新媒介工具的普及与更新换代,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十分满足的感官体验,不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时时可见餐厅内人与人邻座近在咫尺,却各自拿个手机玩个不停,心灵如远隔天涯。有成熟自控力、判断力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又怎能指望懵懂、对世界尚缺清晰明辨力的儿童了然沉迷于电子媒介的危害并自控不去接触呢?

  养育孩子实在需要耗费父母太多心力、体力,于是希望“喘息”片刻的父母便借助电视、iPad、手机等工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一边自己玩;或者父母自己也手机不离身、天天在追剧、说话没几句打字却飞快,这样的“言传身教”,自然令小孩也耳濡目染,小小人儿,追剧、玩游戏、下APP甚至逛淘宝,样样不在话下,一玩就是大半天。长此以往,不仅视力受损,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思维模式、性情孤僻等症状,最终出现如同尼尔·波兹曼所描述的“童年的消逝”现象。

  面对严峻的形势,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怎样防治呢?很简单——多一些陪伴。在我们小时候,没有如此多的电子产品,连电视都尚未全面普及。那时候的童稚年代,是小伙伴们一起放肆嬉戏奔跑,是回家以后严父庭训、母慈子孝、围炉夜话、阖家笑语。如今时代变了,伴随着物质生活丰盛的是父母陪伴的不断减少,然而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是冰冷冷的电子媒介产品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父母自小孩幼儿伊始带给他们的情感、心理关切、充分关注,包括建立亲密、和谐、亦亲亦友式的美好关系,同孩子人格、智力、道德等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一个小孩在这些情感需求中都得到满足的时候,电子媒介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也就不会如此巨大了。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