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危机来自电视本身。有上百个频道可供选择,本身就不可思议,其结果就是恶性竞争。
●传统媒介会因新媒介的诞生而改变,但不会死去,人类的末日意识是推动变革的动力。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尹 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解放观点:最近,网上流传一篇文章《7年后电视台会消失吗》。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家只看电脑,不开电视。而这篇文章的结论,似乎也是互联网将来会取代电视。难道电视会成为继报纸之后,下一个被新媒体推入危机的媒介?
尹鸿:每一次,新的媒体出现后,都有人预言旧的媒体即将消失。但是从古至今人类发明的传播媒介:文字、图案、舞蹈、广播、报纸、电视等,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旧媒体就此消亡。
也许有了互联网之后,未来电视的地位、作用,具体到节目的编排会发生改变。就好比电视刚刚出现时,也有人预言,电视会取代电影,但结果只是电影发生了改变。电影不断与电视错位竞争,从而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同理,有了互联网后,电视可能也会发生改变,但不会消亡。
解放观点:固然历史可以作为借鉴,但是在网络视频大行其道的趋势下,您觉得电视不会消亡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尹鸿:究其本质,我不认为网络能够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作为同一个概念来比较。后面几个属于传播媒介的概念,但是互联网本身只是平台终端。比如说,电视、报纸、广播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终端进行播出,既可以在原本的平台播放,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播放。
目前互联网上的知名节目,还是由电视台主导。将来的电视台,可能会越来越走向终端化、分众化、智能化,主动寻找观众。比如说社交型电视、智能型电视的开发,增加了回看、点播、自由选择,使观众更加方便和简单地观看节目。
解放观点:智能、社交、互动、点播,这些正是网络的长处,观众可以直接上网看,为什么非要在电视机前看呢?
尹鸿:媒介可以分为相反的两类,一种是前俯视媒介,另一种是后仰视媒介。后仰视媒介是一种适合懒人的媒介,它只需要最少的参与度。比如说一个人回到家,打开电视机,随后就可以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了。当人还年轻的时候,由于时间多、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可能更愿意主动参与媒介,不厌烦繁琐的操作和互动,但是当人年龄逐渐增长,会越来越“懒”,对后仰视媒介需求更大。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不管你看不看,你回家都会打开电视机,仅仅把它当做伴奏而存在。未来,电视可能不再那么主流,但是作为伴随性、共享性的媒介,它不会轻易消失。
解放观点:网文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是,电视台和互联网都会把一些节目外包给制作公司,那么只要网络企业开出更高价格,制作公司自然更愿意投奔互联网。同样的,电视台的优秀人才,也会因为薪酬更高而跳槽去网络企业。长此以往,电视台不就人去楼空了吗?
尹鸿:我并不赞同文章中的观点。笼统点说,我们没有什么电视人才是不可流失的。现在电视台的人才已经普遍老龄化,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迫在眉睫,如果有人愿意跳槽去互联网,电视台能吸纳更多年轻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方面是杞人忧天。
其实更关键的是,我不觉得电视的危机来自新媒体,而是来自电视台本身。薪酬高低、人才去留等问题,似乎比过去凸显,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电视频道实在太多了。从全球范围来看,打开电视机,居然有上百个频道可供选择,本身就不可思议。目前频道泛滥的结果,就是恶性竞争,最终养了太多的人、分薄了广告收益、不利于利润和薪酬的提高。
解放观点:网文也举例说,直播一台晚会或者比赛,手机等移动终端具有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在路上通过手机直接上网看直播,这似乎也是网络视频胜过电视的优势所在?
尹鸿:谁说电视节目就不能在移动终端播放了?电视节目同样可以通过一定渠道,在手机上直播,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达成。移动终端确实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导致新产品、新创意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是图像媒介本身并没有消失。
小说流行的时候说诗歌要死亡,戏剧流行的时候说小说要死亡,电影流行的时候说广播要死亡,电视流行的时候说电影要死亡。这些媒介现在一个都没死,仍然活得很好。它们会因为新媒介的诞生而改变,但不会死去。或许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介,在下一个新时代不再主导,但它仍然会存在。比如广播,虽不像当年那么火,但是作为伴随性媒介,仍然占据一方天地。同样是观看,在办公桌上看电脑和在客厅里看电视,体验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影片在家里也可以看碟,但很多人宁愿去电影院看。不同的使用环境,能形成不同的生活体验。
从全球来说,电视台的盈利模式仍然很成熟。电视还是居于稳定地位的媒介,在广告创收中占据大头,掌握着传播终端和渠道。新的传播样态,究竟几年后才能对电视转型产生动力,现在仍未可知。
解放观点:那么未来的电视,可能会转型成何种模样?
尹鸿:电视台可以不用频道方式来播出节目。互联网的传播形态,之所以能对所有旧媒体形成冲击,关键在于它是点对点的传播。互联是一种传播形态,本身不是媒介。在互联网的传播形态上,许多不同的媒介,比如视频、文字、图片、声音等媒介,都能点对点传播,使用户感到更加方便,但是传播的媒介内容并没有本质改变。
未来,广播、报纸、电视,逐渐转向点对点的传播,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的形态,将会迫使各种媒介样态做出调整和改变。并不是有种媒介要消亡,而是原有的传统媒体要转型。比如说,现在已经有许多电视栏目直接通过APP,把电视内容推送到消费者面前。
即使在遥远的未来,某个媒介只能在博物馆里存在,也仍会有人去消费和欣赏。即使谷歌眼镜将来普及了,眼镜也只是一个终端产品,不是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照样可以通过眼镜点对点推送内容。因而,媒介消亡论,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对危机的认知,是迫使其改变的动力。人类的末日意识、危机意识是推动变革的动力。出现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并不见得就是科学的判断,不妨理解成一种自我反省。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