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鹿危机,票房造假只是探照灯

2016年06月20日 08:02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快鹿集团兑付危机愈演愈烈。6月15日下午,众多快鹿的投资者来到上海东虹桥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维权。投资者与该公司股东们“依法进行理性对话”,递交公开信,并提出质疑和要求。

  与此同时,上任仅仅77天的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徐琪,也在离职报告中,直指施建祥对其不信任,并称作为一个凡人,已经尽力,准备离开目前的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徐琪还在离职报告中“曝料”,称其担任快鹿集团总裁的77天中,因为集团相关人员不配合,导致用以兑付的交易夭折,并让施建祥对其产生了不信任。

  内情到底如何,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如果兑付危机能够有效化解,或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相反,如果兑付危机爆发,一切就可能真相大白。

  众所周知,快鹿危机浮出水面,或者说迅速成为公共事件,主要是因为《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所致。因虚报6个亿的票房,快鹿遭到媒体的集体质疑,相关职能部门也因此介入调查,并引出理财产品延期兑付之事。也正是因为票房造假事件的发生,从而使理财产品延期兑付矛盾也更加激烈、更加受到外界关注。

  由于兑付数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加上票房造假对投资者心理又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并对资本市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显然,票房造假只是快鹿危机的探照灯,甚至连探照灯都算不上。因为,快鹿危机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步形成的。想一想,快鹿能够成为上市公司,并从资本市场获得巨额资金,本身就说明快鹿是有过辉煌、有过让人羡慕、有过被投资者接受的时刻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现在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理财产品的数额会如此巨大?以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又都去了哪里?这样一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实体产业的公司,又是如何成为上市公司的?等等,都值得追问。

  我们并不认为,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定都要实体企业。但是,作为公众公司,至少应当产业定位明确,投资方向确定,内部管理规范,而不是一盘散沙。即便进入资本市场的资产不存在明显问题,其母公司的行为也应当规范,能够与上市公司形成互动。毕竟,控股股东、管理层等都与母公司有着直接关系。母公司存在重大问题,上市公司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一家并非以金融为主的企业,怎么有高达百亿的理财产品,且出现了兑付危机,其行为到底是理财还是非法集资,这些资金都被用到什么地方了,可能需要有关方面尽快介入调查。而从兑付危机发生的情况来看,既然敢如此不顾一切地通过理财产品筹集社会资金,且没有公开资金去向,其股市上获得的资金,有没有按筹集资金时承诺的用途使用,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年来,快鹿公司一直是在各种传闻中生存的,许多传闻,并不利于企业的形象再造。票房造假,只是各种传闻的缩影,并引发了社会关注。如果有关方面面对传闻,能够及时对快鹿公司的行为展开调查,并责令其纠正,可能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快鹿公司的危机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为什么实体经济被边缘化,为什么实体产业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为什么资本大量撤离实体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类似于快鹿这样的“虚拟企业”、“资金倒腾企业”、“行为不规范企业”太多了,而且,往往会因为一时的“红火”,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证券机构等的特别关照,并在上市等方面一路绿灯,从而激活了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违法违规者。

  殊不知,国外的投资银行,多数也是通过收购实体企业、培育实体企业、打造企业品牌逐步壮大起来的,很少有快鹿这样倒腾资金的。恰恰是,我们这些打着投资旗号的公司,没有几家是靠收购实体企业、帮助实体企业发展、培育企业品牌在发展的。更多的都是在玩资金游戏,玩资本游戏。经济发展稳定,市场活跃,资金链不断,还能勉强维持。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不活跃了,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最终,各种危机也就会爆发。快鹿公司的危机,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所以,透过快鹿危机,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管理层对待企业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实体经济不振,确实与大环境有关,与对实体经济的认识有关,与对不规范行为的容忍度有关。因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都能容忍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行为,同时,能够容忍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如果监管严厉,象快鹿这样的公司,早该整顿规范。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警权的信任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2016年07月08日
  • ·明星危机公关,不如检修好羊圈    2016年06月17日
  • ·快鹿危机,究竟鹿死谁手?    2016年06月17日
  • ·常外怎样度过“毒地”危机    2016年04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