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鹿危机,票房造假只是探照灯

2016年06月20日 08:02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快鹿集团兑付危机愈演愈烈。6月15日下午,众多快鹿的投资者来到上海东虹桥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维权。投资者与该公司股东们“依法进行理性对话”,递交公开信,并提出质疑和要求。

  与此同时,上任仅仅77天的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徐琪,也在离职报告中,直指施建祥对其不信任,并称作为一个凡人,已经尽力,准备离开目前的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徐琪还在离职报告中“曝料”,称其担任快鹿集团总裁的77天中,因为集团相关人员不配合,导致用以兑付的交易夭折,并让施建祥对其产生了不信任。

  内情到底如何,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如果兑付危机能够有效化解,或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相反,如果兑付危机爆发,一切就可能真相大白。

  众所周知,快鹿危机浮出水面,或者说迅速成为公共事件,主要是因为《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所致。因虚报6个亿的票房,快鹿遭到媒体的集体质疑,相关职能部门也因此介入调查,并引出理财产品延期兑付之事。也正是因为票房造假事件的发生,从而使理财产品延期兑付矛盾也更加激烈、更加受到外界关注。

  由于兑付数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加上票房造假对投资者心理又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并对资本市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显然,票房造假只是快鹿危机的探照灯,甚至连探照灯都算不上。因为,快鹿危机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步形成的。想一想,快鹿能够成为上市公司,并从资本市场获得巨额资金,本身就说明快鹿是有过辉煌、有过让人羡慕、有过被投资者接受的时刻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现在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理财产品的数额会如此巨大?以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又都去了哪里?这样一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实体产业的公司,又是如何成为上市公司的?等等,都值得追问。

  我们并不认为,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定都要实体企业。但是,作为公众公司,至少应当产业定位明确,投资方向确定,内部管理规范,而不是一盘散沙。即便进入资本市场的资产不存在明显问题,其母公司的行为也应当规范,能够与上市公司形成互动。毕竟,控股股东、管理层等都与母公司有着直接关系。母公司存在重大问题,上市公司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一家并非以金融为主的企业,怎么有高达百亿的理财产品,且出现了兑付危机,其行为到底是理财还是非法集资,这些资金都被用到什么地方了,可能需要有关方面尽快介入调查。而从兑付危机发生的情况来看,既然敢如此不顾一切地通过理财产品筹集社会资金,且没有公开资金去向,其股市上获得的资金,有没有按筹集资金时承诺的用途使用,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年来,快鹿公司一直是在各种传闻中生存的,许多传闻,并不利于企业的形象再造。票房造假,只是各种传闻的缩影,并引发了社会关注。如果有关方面面对传闻,能够及时对快鹿公司的行为展开调查,并责令其纠正,可能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快鹿公司的危机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为什么实体经济被边缘化,为什么实体产业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为什么资本大量撤离实体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类似于快鹿这样的“虚拟企业”、“资金倒腾企业”、“行为不规范企业”太多了,而且,往往会因为一时的“红火”,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证券机构等的特别关照,并在上市等方面一路绿灯,从而激活了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违法违规者。

  殊不知,国外的投资银行,多数也是通过收购实体企业、培育实体企业、打造企业品牌逐步壮大起来的,很少有快鹿这样倒腾资金的。恰恰是,我们这些打着投资旗号的公司,没有几家是靠收购实体企业、帮助实体企业发展、培育企业品牌在发展的。更多的都是在玩资金游戏,玩资本游戏。经济发展稳定,市场活跃,资金链不断,还能勉强维持。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不活跃了,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最终,各种危机也就会爆发。快鹿公司的危机,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所以,透过快鹿危机,必须更加全面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看到管理层对待企业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实体经济不振,确实与大环境有关,与对实体经济的认识有关,与对不规范行为的容忍度有关。因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银行,都能容忍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行为,同时,能够容忍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如果监管严厉,象快鹿这样的公司,早该整顿规范。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