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规避相关风险已成为必须迈过去的坎儿。有的贪大而忽视成本降低、有的求洋而忽略了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旦“五心不定”,难免“输个干净”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4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3914.5亿元人民币(折合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71.8%。
对企业而言,“走出去”是源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拓展企业全球资源、重构企业全球价值链、实现全面战略升级,这些都最终指向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在实践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规避相关风险已成为企业成功“走出去”必须迈过去的坎儿。特别是一些企业还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市场需求认识不清晰、对市场风险预计不足等短板,亟需在经营思路上实现突破。
首先,发展目标要明确。经验表明,那些成功“走出去”的企业,往往有着清晰的目标。这些企业或是借力国家政策“出海”;或是通过自身优势的质量和服务体系,抢占价值链的高端;或是通过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海外拓展寻找“价值洼地”,摊薄企业发展的成本以实现快速扩张。反观那些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困境的企业,有的贪大而忽视成本降低、有的求洋而忽略了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旦“五心不定”,难免“输个干净”。
其次,对市场需求认识要清晰。近年来,国外一些舆论时常指责中国推动的国际产能合作倡议是“输出低端产能”,这种声音的出现,与西方舆论的傲慢和偏见不无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企业对有关国家市场需求认识不足的问题。这些企业在“走出去”时,没有认清有关市场在产能合作时的核心诉求和实际接纳能力,决策时难以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要么是落下“输出低端过剩产能”的恶名,要么则是过高估计了有关市场的需求,以至于“骑虎难下”。
此外,对市场风险要充分预估。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市场。在法律政策、体制运作、文化习俗等多方面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与国内不同。处理不好这些风险,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困局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不仅如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整体形势下,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乃至于各种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步调形成干扰或威胁,有必要制定充分的预案作为应对手段。
所以,对于许多希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突破既有经营思路是“走出去”的关键。这种思路的“突围”,不仅需要企业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及长远的眼光,同时也需要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其予 李予阳)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