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靠“门票经济”来搞古城维护

2016年06月13日 08:38   来源:华声在线   

  近日,云南丽江古城部分商户以关门停业方式抵制古城设卡收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连续征收多年的古城维护费为何突然被抵制?累计收费20多亿,古城为何仍负债累累?商户亏损是否应归咎于设卡收费?记者调查发现,古城收费引发争议的背后,文化遗产保护与景区发展的困境凸显出来。(6月9日新华社)

  如果只看数据的话,就难免陷入迷惑:截至2015年底,古城维护费累计征收入库27.7亿余元,但当地至今仍背负着15.68亿元的债务。以这样的数据来看,门票不收是不行的,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那自然是要保护的,要保护怎么可以不收门票呢?

  而相关管理部门呢?也恰恰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办的。于是乎便出现了,6月1日上午,为抗议在古城入口设卡向游客征收查验古城维护费,丽江古城部分商铺集体关门停业。集体的抗议虽然很快结束了,相关部门也试图用监测数据来证明,今年以来古城客流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保持了较快增长。

  按照以上的逻辑,相关部门只能继续收门票,而普罗大众似乎也跟着这样的逻辑苦恼起来了,古城的维护费用欠债,以及一些商户连续亏损也只能是无解了。但问题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带入是站不住脚的:是谁规定古城维护的费用必须靠“门票经济”来化解?是谁规定古城维护的费用必须旅客来掏腰包?难道政府财政不该支出这笔钱吗?让人们共享和分享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不也是政府的责任吗?

  如此来想,我们发现问题就释然了。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有责任向其拨付财政支持。然而,根据相关方面的解释,丽江古城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名号19年,总共获得的财政拨款只有一千余万。与此相对的是,丽江拆除古城内的不协调建筑就需要资金6.2亿元;古城三线两管入地工程,已经投入4000余万元;恢复古城内多座名人故居,保护性修复累计投入1600万元……九牛一毛的拨款,也就决定了丽江只能通过门票经济来挣扎维护。

  其实,当整个丽江古城的维护出现了政策性偏颇,那么,商铺出现连续亏损也就是必然了,与之产生的必然有旅游商品同质化、商铺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以及租金攀升等结果。相反杭州西湖,从2012年10月起,杭州开始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而2014年杭州全市旅游总收入已经达到1886.33亿元。旅游业的繁荣不仅惠及了民众,更带给旅游设施的维护以充足的现金流。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2015年,丽江市旅游业总收入443.2亿元。这一收入可以说是不低的,于是网友自然会追问,为什么不用旅游业的利税来维护古城呢?另外,古城维护费顾名思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而现实是,当地将饮水管道、环卫、排污等市政支出也纳入古城维护。从这角度说,“门票经济”不仅不利于古城的维护和旅游的发展,更带来了一揽子的支出乱象。

  前段时间,饱受围城之苦的凤凰古城终于取消了“进城费”,同样是一身病的丽江古城似乎也该警醒,尽快摆脱落后的景区运营、维护模式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防洪古城,别止于羡慕    2016年07月15日
  • ·收取古城维护费是抓小放大    2016年06月03日
  • ·古城收费丽江别重蹈凤凰覆辙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