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围城收费成“孤城” 醉翁之意在保护?

2016年06月03日 10:41   来源:华声在线   

  6月1日上午,云南丽江古城上千家商户集体罢市,抗议古城保护管理局设卡收费。古城内一家商户称,去年7月开始,古城保护管理局开始在进入古城的100多个路口设卡,向进入古城的游客收费80元的“古城维护费”。

  收取费用后,古城游客骤减,白天路上几乎没有游人,导致商铺亏本经营。(2016年6月1日《京华时报》)

  围城收费是缺钱还是要限制人数?古城保护管理局为了保护古城而收“保护费”,可是适得其反,古城游客被“吓跑”,只能在夜晚“偷渡”。古城商铺消费者流失,不但没有起到保护古城的作用,反而使古城“孤芳自赏”,成了“孤城”。如此舍大取小,避重就轻真的是保护吗?

  古城保护管理局的做法看起来就是“赔本买卖”。游客流失后所谓的古城维护费收不上来,而且路口设卡等工作增加了开支,甚至游客带走了商户们的收益和地区的经济来源,随之的是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沉重打击。岂止是“不划算”,甚至“赔本也赚不了吆喝”。

  单单是影响收入也就罢了,但是如此“保护费”真的能起到保护古城的作用吗?不知保护管理局征收“古城维护费”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古城日常维护的经费,还是采取“高价门票”战略,以此来限制游客数量,以减轻古城每日超出游客最大容载量的压力?如果是为了增加经费,那当地财政是不是能加大支持力度,非要从游客身上“扒一层鸡毛”吗?如果是为了限制人数,难道游客素质低到不守制度,非要用钱来约束行为吗?

  丽江作为文化古城,闻名于世界,吸引了各地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过度开发和超载待客的确会给古城带来“伤害”。但是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想保护古城和古城的文化,还需要软硬兼施,多角度考虑问题。

  保护古城不能目光短浅。一时的高价收费会带来短时的收益,但是对于口碑等的影响却难以在短期内挽回。一次的“拦于门外”,可能导致以后再也不来了。这对于属于旅游等服务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保护古城不能简单粗暴。要办事是需要经费,但是单纯地只是伸手要钱也干不成事。保护古城需要经费,但是不能一味的把这个成本转移到游客身上。游客慕名而来,却吃了“闭门羹”,势必会“退而求其他”。这样一来,丽江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保护古城不是将它围起来,成为一座“围城”、“孤城”,而是要让它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完善自己,改善形象的同时还要提高竞争力。例如,搞好古城文化特色活动,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从提升软实力上提升竞争力,从而增强综合实力,这样才有精力和能力自己“保护”自己,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防洪古城,别止于羡慕    2016年07月15日
  • ·收取古城维护费是抓小放大    2016年06月03日
  • ·古城收费丽江别重蹈凤凰覆辙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