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路没修通,芹菜就不值钱

2016年06月13日 07:32   来源:红网   赵查理

  6月11日,一台旋耕机开进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高庙村村民焦辉的芹菜地,这不是充满喜悦的收获,而是将已过成熟期的芹菜打碎在地里,以免影响秋芹的播种。多么熟悉的菜贱伤农,“以前早早的都是客商上门或者提前预定,但今年春季芹菜上市价格从去年的1元多钱降到现在的几毛钱,即便如此仍无人问津”。(6月12日人民网)

  很多人纳闷,为何田里的蔬菜贱到让农民欲哭无泪,而市场上的蔬菜又贵到让市民感觉吃不起。正因如此,很多人都会说,假如让这些便宜的芹菜直供市民的菜桌,减少中间流程增加的成本,岂不是可以把双输的局面扭转成双赢?于是,呼吁爱心企业、菜商、超市等伸出援手,帮赔本赚吆喝的菜农一把。只是,这份散发着道德味道的爱心却难过市场关。

  一则,市民吃什么菜和吃多少菜,基本稳定在一个数值上,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由于天气原因,各个蔬菜大省的芹菜扎堆上市,彻底供过于求了,本地、外地都很难卖出去。卖不出去,又占地方,没法储存,于是,将过了成熟期的芹菜旋耕到田里做肥料,是最不差的止损措施。

  二则,芹菜的生产和销售链条比较固定,收购、运输和批发环节加价并不多,主要走量,猛然抬高价格的是面向市民零售的摊贩,他们要把各种成本加到里面,譬如卫生费、管理费、摊位费以及一家人的生活费用,否则就会亏本。简言之,手里有几千几万吨蔬菜的菜商批发时就低不就高,只摆放当天蔬菜量的摊贩出售时就高不就低,纵然后者卖出天价,也很难将田间地头的蔬菜价格按比例抬高,惠及菜农。

  三则,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目前的种植、储存方式,让菜农处于绝对弱势地步。举例来说,就算规模种植,菜农也很难了解全国同类蔬菜的规模和变化莫测的行情,如果总想着按照去年的高价出售,芹菜过了成熟期,就会错过最好的止损节点,稍微犹豫就得全部扔掉。尤其是,芹菜既不容易分类,也不容易储存,成熟和出售时间重合,都集中在短短几天里,加剧了菜农的苦恼。

  种菜也是做生意,有赔有赚才是正常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将生产到消费链条中隐藏的问题显露出来,进而建设更合理的产业链,让菜农多挣钱,让市民少花钱,实现多赢。

  首先,菜农不能满足于做市场上的边缘人。大部分年头,菜农还是能赚钱的,可要想摆脱“挣钱—赔钱”的循环,就得有更多抵御风险的办法。譬如,菜农组织起来,用合作社的方式,在规模种植的同时,借助保险、补贴等手段,加强保障。同时,别只卖原材料了,要对蔬菜进行初步加工,或者分级分类,或者茎叶分卖,并研究储存策略,让芹菜避开价格低谷。

  其次,菜农要身兼多职,拿起锄头种菜,放下锄头卖菜,介入市场越深、环节越多,才有可能利润最大化。譬如,在与传统销售链条合作的同时,自己也在城市承包店面,这样就能以更低的价格吸引市民,而走量的销售模式,同样也能赚不少钱。也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共同开发需求市场。例如河北邯郸的咱村网,把蔬菜初步加工后,送到网上下单的市民手中,将田间地头和餐桌舌端连接起来。

  再次,蔬菜等农产品需要有品牌和特色。现在的情况是,陕西的芹菜与山东、河南的芹菜,都被当成一个样了,抢夺的都是同一个市场。其实,只要打造成品牌,打磨出特色,就会形成并行不悖的差异化竞争,无需挤成一团了。河南小刘固生态农场,在日本农业专家川崎广人的指导下,通过无药堆肥栽培,让西红柿更有甜度、黄瓜更耐储存,市民能吃出和其他生产模式不一样的自然味道,获得了极大的认可。

  故此,在蜂拥而至的爱心拯救了菜农之后,各方更应该从根本上梳理蔬菜产业链,让其理性地在市场上自由流淌,而不是相反。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