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请对敷避孕套面膜的恶俗营销追责

2016年06月08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王羡古

  美女敷面膜是天经地义司空见惯之事,但若是美女们穿着暴露地在地铁里把避孕套敷在脸上当面膜,你还能淡定吗?近日,这样的恶俗炒作就发生在北京地铁车厢内,某品牌避孕套借此可谓赚足了眼球。笔者不得不说,如今的恶俗营销真的越来越没底线了,倘若再不对此进行严肃追责,指不定他们将来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呢!

  对于恶俗营销,这些年来真的是愈演愈烈,衣着越来越暴露,节操越来越少,底线越来越低。如果说早期还只是打打擦边球的话,近来许多炒作已经俨然是赤裸裸地借色情来吸引关注和眼球了。最令人尴尬和无奈的是,每次发生恶俗营销事件,公众和网友都是批评指责声一片,但这样的口诛笔伐压根不会对营销的商家产生实质性的威胁和警示作用。对于很多商家来说,“骂名”也是名,哪怕被骂得狗血淋头,这点代价也根本不被他们放在眼中和心上。

  要想从根子上铲除低俗营销,就必须要让此类商家付出他所不能承受的代价和成本,包括经济上的处罚和法律法规上的严肃惩处。只有如此,才会让他们长记性,才会让他们明白有些底线是不能突破的,才会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公序良俗不容挑战。

  否则,每一次都是舆情滔滔,却又很快烟消云散,不但会让尝到甜头的商家更加变本加厉,也会让其他商家禁受不了其中的利益诱惑,一步步走上这条邪路。真等到越来越多人以为“法不责众”时再想去治理,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伤害绝非今日所能比拟了。

  所以,我们期待有关部门立下相关的“规矩”并严格执行,对于在类似地铁、广场、街道这样的公共场合进行商业宣传,或者进行严格的“审核”,或者明确禁绝某些“出格”的举措,一旦有违反者,毫不打折扣地进行追责,还社会公众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不再被恶俗营销“强奸”眼球。

(责任编辑:范戴芫)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