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查证多一点,反转才能少一点

2016年02月23日 07:24   来源:解放日报   封寿炎

  从春节前开始,“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一直热度不减,几经反转,现在终于被网络部门证实“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尽管有人说,哪怕事件虚假,社会情绪却是真实的。但那么多媒体和公众深度卷入的争论,结果证实只是一场集体对空放炮,这终归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吧?

  要查实网曝事件的真假并不难,然而很少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新闻的入门常识就是“新闻五要素(5W)”,即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故(Why)。新闻系学生一进校就烂熟于心的常识,几乎在工作几年后被忘得精光——一则网帖,当其“5W”没有一个能被证实的时候,不少媒体就直接援引、跟进报道,网上更是讨论得如火如荼。

  “江西农村饭”事件尚未平息,“霸气媳妇掀桌子”又渐成“爆款”。一则题为《霸气媳妇回农村:光干活不让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网帖声称,第一次回农村丈夫家过年的媳妇,辛苦做了一桌子菜,结果却不能上桌吃饭,一怒之下掀翻了饭桌。此故事与“江西农村饭”的套路如出一辙,戏剧冲突更胜一筹,因此很顺利就挤进热门话题榜。然而,若用“5W”去衡量,其新闻基本要素同样普遍缺失。

  如果专业媒体坚守责任,如果普通公众具备起码新闻素养,这些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就不可能如此肆意地兴风作浪。但在求快、求奇、求点击量收视率的片面导向下,新闻的生命似乎已经不是真实性,而是争夺眼球的能力。

  片面强调争夺眼球,给一些造谣者和营销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抓住社会情绪的焦点痛点,精心策划情节和话题,经由网络推手、营销水军煽风点火,一个话题很快就能星火燎原,席卷网络。当大家都开始激烈争论之际,造谣者、营销者早已经“暗度陈仓”,达成名利目标。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48字”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一条就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对于真假难辨的网络爆料,专业媒体不能心急火燎地转发跟进、评论讨论,而应该首先尽到查证核实的责任。遗憾的是,不问真假、跟风报道、跟风评论,已经渐渐成为媒体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一种常态。误报江西九江地震、著名艺术家阎肃“被去世”,都曾令众多媒体一再出丑;近期许多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殴、僵尸肉、淮南师院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三亚裸奔老人等等,剧情和舆情都不断反转、一波三折。自媒体鱼龙混杂,专业媒体表现业余,使公众对混乱无序、真假难辨的信息无所适从,最终受到损害的,就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生态。

  比虚假新闻更加恶劣的,则是恶意营销。早在“江西农村饭”事件被网络部门证实“从头至尾均为虚假”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怀疑其为网络营销事件。如果这种怀疑最终被证实,恶意营销的幕后推手应该被追究相应责任。这种行径的极端恶劣之处,在于以贬损手法塑造炒作一个子虚乌有的“上海女孩”,严重损害了上海和上海市民的形象声誉;将敏感的地域问题、城乡问题、婚恋择偶问题作为恶意营销的话题和工具,则造成了社会舆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撕裂对立。靠践踏公序良俗、抹黑他人声誉来达到营销牟利的目标,这种歪风邪气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应该及时刹住。

  对于恶意营销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恶意营销手段近年来已经渐成苗头风向。最近一些媒体对于优衣库事件、迪士尼免费赠送门票、上海更严格限行外地牌照等话题的炒作,背后的恶意营销推手都隐约可见。如果恶意营销只有收益没有代价,这种歪风邪气就很难刹住。减少虚假新闻、杜绝恶意营销,既需要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也需要新闻媒体回到常识底线,先从查证核实“5W”开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