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大选中的搅局黑马约翰逊

2016年06月06日 09:12   来源:中国网   朱文莉

  2016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大选再生波澜。此时吸引媒体和选民关注的并非民主、共和两党的初选,而是美国第三党——自由党——在佛州奥兰多代表大会上率先推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加里·约翰逊(Gary Johnson)。本来已经充满意外、戏剧性十足的大选进程再添新的变数。

  局内杀出的局外人

  与不明就里的海外观众一样,看到新闻报道的美国人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加里是谁?”对此,恐怕只有少数资深政客能顺利提供答案。有趣的是,与大闹共和党的地产大亨特朗普相比,加里·约翰逊倒应该算是政坛老手。约翰逊1994年参加新墨西哥州州长竞选获胜,并且连选成功,前后担任州长八年之久。2003年离任时,他在该州人望极高,如果不是连任期限限制,完全可以继续主政。

  2011年,回归商界多时的约翰逊再次涉足政坛,加入共和党党内初选,竞争总统候选人提名。他在起步阶段一度表现不错,但到CNN组织电视辩论时被排斥在外,导致媒体曝光率一路下滑。到当年年底,眼看已经无望在共和党内突围,约翰逊突然宣布脱离多年追随的共和党,转而加入弱小的自由党。在这个边缘第三党里,他立刻成为鸡群之鹤,顺利拿到总统候选人的提名。2012年他在48个州与奥巴马、罗姆尼同场竞逐,虽然最终获得的普选票不足1%,但创造了21世纪以来该党候选人的最佳战绩。

  政见剑走偏锋

  约翰逊最核心的政策理念就是平衡财政,因而也被称为预算鹰派。他在州长任内,成功地削减开支、平衡州预算,成为其最突出的政绩。在竞选总统时,消灭联邦财政赤字也是他的核心主张。为此,他一方面提出改革税制,取消个人所得税,全部代之以消费税;取消国内税收署(IRS),认为这样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他承诺将联邦开支削减43%,具体措施包括裁撤教育部,推动教育、医保、能源行业全面市场化;停止一切对外干涉,撤回海外驻军、特别是停止在欧洲这样的“和平地区”驻军。

  在社会文化问题上,约翰逊则偏向自由派。他欢迎外来移民,反对竖立边界墙;支持妇女选择流产的权利;支持同性婚姻。最令右翼保守派侧目的是,他公开承认自己经常吸食大麻,并主张大麻合法化。结果在当年的共和党内竞争中被起了个“烟鬼”(pot guy)的绰号,遭到宗教保守派的嘲讽和党内主流的冷落。

  黑马成色不足

  约翰逊和自由党虽然在过去一周内受到空前关注,但要在大选中最终获胜还是遥不可及的目标。约翰逊力推平衡财政,这在四年前的竞选周期是热点话题,但此时非彼时,美国的预算赤字近两年已经回归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两党的财政政策恶斗也逐步得到控制,约翰逊的主张显得无的放矢。

  在美国长期形成的两党制传统之下,第三党空间被严重压缩。自由党自1971年成立至今,一直号称最大的第三党,但党员人数少、认可度低、组织松散,选举表现完全无法与两大党相提并论,参加11次大选始终未曾获得国会议席,仅获得过1张总统选举人票。

  约翰逊下一步立刻面临两个紧迫课题。一是提高民调支持率,因为根据媒体约定,只有全美民调支持超过15%的政党候选人才会被邀请参加今年秋天举行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自由党现在的支持率还在个位数徘徊,这样将无法与两大党人选同台竞技。二是争取资源,特别是资金支持。2012年选举,约翰逊募集的资助总共是255万美元,而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资金支持为3.9亿美元,争取连任的奥巴马筹集了6.3亿美元。如果今年的财源差距仍然如此悬殊,自由党根本无力与两大党抗衡。

  搅局能量不可小视

  虽然约翰逊自己获胜的希望渺茫,但他很有可能影响两大党竞争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希拉里和特朗普将代表两党出战,而这两位在民调中的受欢迎程度都低于50%。大量选民对这两个人选都非常不满意,迫切期待能有第三个选择,约翰逊登上舞台可谓恰逢其时。

  相比之下,他对特朗普的冲击可能更猛烈。共和党建制派屡出昏招,导致特朗普锁定党内提名,但他们至今仍无法接受、更不愿全力支持这个怪异大亨。约翰逊的经历和政策立场在他们看来反而更接近共和党原则,特别是约翰逊选择的竞选搭档维尔德(William Weld),不仅以共和党人身份担任麻省州长多年,而且几周前还在共和党内帮助温和派宠儿卡西奇竞选,绝对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自家人。共和党建制派通过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控制的大量财源和人脉有可能流向约翰逊--维尔德,这对特朗普来说绝非好消息。

  到最终投票时,约翰逊吸引的少量选票在几个关键的摇摆州更有可能直接左右选举结果。上一次发生此类事件是在2000年,代表绿党的拉尔夫·纳德在佛罗里达州虽然只获得9万7千多票,但分流了民主党支持者,致使小布什在该州以极其微弱的537票优势战胜戈尔,进而入主白宫。约翰逊会不会重现当年的戏剧性场面,他导演的悲喜剧又将如何分配角色,不妨拭目以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