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职业资格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2016年06月03日 08:01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屈金轶

  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此次取消的职业资格包括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下一步,我国还将公布实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清单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6月2日《长沙晚报》)

  客观地说,1994年我国开始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在某些行业的劳动者持证上岗,既有利于倒逼劳动者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也为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了一定的参照。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与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升,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认证,比如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无疑已成为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拦路虎”。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决定取消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是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强身健体”,也是构建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迈出的新一步。

  “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虽有调侃的意味,但的确是近些年来一部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些学生疲于应对各种所谓的资格证考试,荒废了学业,徒增经济负担,更成为创业创新的绊脚石。比如,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这类职业,本身很普通,入职门槛不高,并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而是靠实际操作技能,完全不必要通过一纸证书来认定从业资质。这样的岗位,原本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了解市场与社会的最好方式,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第一站,如今却往往被“一文不值”的职业资格伤得很深,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是一项好制度,为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这固然与民众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有关,但是根在“利益”二字上:一方面,对有关部门来说,职业资格许可可谓是“权与利的双丰收”,既能凸显其权力存在感,又能收取大量的报考费、教材费等费用。倘若用人单位录用无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还可以对其进行罚款。另一方面,对一些培训机构而言,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就是名副其实的“考试经济”,精讲班、冲刺班、串讲班、押题班,看似为培训做足了功课,实则是想从考生口袋里掏得更多的银子。此外,一些职业院校对日常教学管理看得轻,对考证则看得重,统一要求毕业生拥有“双证书”,甚至将“双证率”作为办学质量好坏的衡量指标。如此情形下,职业资格认证的清单越来越长,以至于到了失控的状态。

  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认证广受诟病,对其进行清理整顿已成为普遍呼声。事实上,清理和规范职业资格活动一直在持续推进。特别是,在近两年已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基础上,国务院此次又取消了招标师、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这些数据无不说明构建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

  当然,任何调整必将触动利益,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因此,构建科学的职业资格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要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漏补强,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的形式,彻底铲除职业资格认证泛滥滋生的土壤,彻底斩断职业资格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条。与此同时,对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并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业资格许可项目,也不能简单“保留了事”,而是要从培训考试、证书发放与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整合规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清理“作废证”要“对证下刀”    2016年07月20日
  • ·构建现代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    2016年06月16日
  • ·职业资格“瘦身路”越走越稳    2016年06月06日
  • ·管住乱设职业资格的“手”    2016年06月03日
  • ·简政放权不是偶然的行为    2016年06月03日
  • ·简政放权不仅仅是偶然的行为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