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告别洋快餐后,你会选择中式快餐吗?

2016年06月01日 09:07   来源:工人日报   赵昂

  根据一家知名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随着饮食和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最近三年食用快餐的中国人减少了15%,很多国人开始告别洋快餐。研究还表明,38%的受访者认为天然和有机食品最为安全。

  曾几何时,洋快餐一度是时尚的代言词。麦当劳在国内开的第一家店就在北京王府井,当时面积是全球门店中最大的。显然,这样的店面,品牌展示的意义比餐品销售更大。

  20多年前,一句“考好了就带你吃麦当劳”的承诺,一度让孩子们惦念许久。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曾经十几元一个的汉堡早已不再“奢侈”,洋快餐的形象和定位,也变成了大众化餐饮。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鸡块和肉饼里的“油水”,反而忧心自己腹部的脂肪。

  而不断崛起的各种中式快餐店,也试图和昔日的巨人对手一比高下。在2005年以前,洋快餐一度占据国内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如今,这样的市场份额属于中式快餐。

  但是,洋快餐的地位,尚未被中式快餐动摇。市场份额的下降,不代表规模不及以往,因为整个快餐行业的市场蛋糕,正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增大。

  以肯德基为例,根据百胜中国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百胜中国营业利润增长42%,同店销售增长6%,肯德基贡献了百胜中国利润中的75%,品牌的同店增幅为12%。

  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家,一直是中式快餐模仿的对象。历经多年发展,国内知名快餐企业虽也有不少,但为何依然难有与之旗鼓相当者?消费者即便告别了洋快餐的油炸,真的会选择中式快餐么?

  消费者选择快餐店,不仅看重餐品味道,也关心服务质量。

  一些中式快餐店追求的是“低利润”和“多数量”,压低餐品销售价格以吸引消费者,不断扩张店面数量以提高利润总额,在这一过程中,服务成本自然也被压低。没有卫生间、就餐环境嘈杂是许多中式快餐店的通病,在这样的店面吃饭,填饱肚子可以,但若要谈事情、餐后休息就难了。

  而一个餐饮连锁企业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响亮的品牌、可口的餐品,更需要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当下,不少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遭遇了成长瓶颈。

  在一座城市布点不难,但跨地域发展就成了难题;经营几家店尚可,可一旦店面多了,平衡直营店和加盟店之间的不同利益需求,保证餐品和服务质量统一就需要更多智慧;家族企业阶段一团和气,一旦涉及扩张和资产运作,没有良好的公司体系,矛盾就摆上了桌面。

  从“小吃连锁店”转型成标准化的餐饮连锁企业,中式快餐要补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中式快餐要想复制“洋快餐”的成功,不仅是要把店面刷成红黄白相间,店员服装统一、前台点餐自取就可以了,还要学习人家的服务模式和运营管理方法。这些差距,消费者虽然嘴里吃不出来,但是往店里一坐,就能感受出来。

  吃面条米粥还是汉堡可乐,这本来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中式快餐连锁企业需要警醒的是,如果在本土饮食环境之下,都没有学来洋快餐成功的真正精髓。那么,如果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这些连锁企业能把握好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