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戒烟门诊之“失落”折射控烟之路远且艰

2016年05月31日 10:29   来源:南方网   朱清建

  省会各大医院的诊室每天几乎都是爆满,然而,“藏在”角落里的戒烟门诊却冷冷清清。明天是“世界无烟日”,然而就在前不久,湖南首家戒烟门诊——长沙市第四医院戒烟门诊却因为几个月无人问津,悄然关张。连日来,记者走访省会多家医院的戒烟门诊发现,前来就诊者非常少。坐诊专家告诉记者,烟民戒烟主动性不强、毅力不够、不相信医疗戒烟、嫌费用太贵等,都是戒烟门诊冷落的原因。(5月30日《长沙晚报》)

  无烟日到来,媒体与社会的无烟日宣传逐渐热起来。与之相悖的,却是戒烟门诊的“冷清”,长沙市第四医院戒烟门诊接受咨询戒烟患者2369例,但接受治疗者仅112例,平均一天0.8例咨询戒烟患者,而接受治疗的平均一年仅14人。即便是接受治疗的,据湖南省人民医院数据,成功率不足10%。甚至,湖南首家戒烟门诊因为数月无人“宠幸”而悄然关张。湖南的戒烟门诊状况,恰是全国控烟形势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与低的可怜的咨询戒烟数量、接受治疗数量、成功率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我国高企的吸烟率和庞大的吸烟基数,根据《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高达27.7%和3.16亿,但须知,戒烟门诊旨在为吸烟患者提供专业戒烟服务,是我国烟民“去库存”和打造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因为,依靠个人毅力戒烟的难度大,复吸率高,而使用科学方法戒烟,通过药物替代治疗、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3个步骤,成功率大大提高。对此,我们想问,戒烟门诊何以冷清乃至关门?

  表面来看,是烟民戒烟主动性不强、毅力不够、不相信医疗戒烟、嫌费用太贵等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控烟宣传不到位,一者,注重了对于二手烟的控制,忽视了对于一手烟的控制和减少。各控烟条例关注了公共场所和室内吸烟的二手烟控制,并没有直接针对一手烟。二者,对于吸烟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根据《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知晓吸烟导致肺癌的比例接近80%,但知晓吸烟导致其他疾病(中风、心肌梗塞和勃起障碍)的比例分别只有31.0%、42.6%和19.7%。

  没有吸烟人群的减少和戒烟人数的增加,中国的控烟是不能说成功的,也不会是真正的成功。对此,我们要读懂“冷清”戒烟门诊的“失落”与“控烟焦虑”,戒烟门诊之“冷清”反射出烟民吸烟信仰之“坚定”、对于吸烟危害性的无知,同时,也应认识到,戒烟门诊之“失落”照出控烟之路远且艰。

  如何让吸烟者走进戒烟门诊?除了进一步提高卷烟税率,降低烟草消费的经济举措,以及尽快通过国家级全面无烟法规的法律举措,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好做实控烟宣传,一者,力推图形警示上烟包。通过印制醒目的吸烟危害导致严重后果的图片警示信息,给潜在吸烟的消费者带来有效的心理触动,尤其是文盲消费者和青少年消费者,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将健康危害信息传达给他们,对消费者拒绝烟草制品危害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文字警示语。与之相配合的,是吸烟危害性尤其是各种潜在疾病的宣传。当然,烟民戒烟,也不能仅靠外力倒逼,也希望烟民能够从自身和家人等的安全考虑,主动走进戒烟门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直播平台就该杜绝“直播烟味”    2016年06月02日
  • ·控烟不力(图)    2016年01月28日
  • ·烟企抗法,底气何来?    2015年08月06日
  • ·公共场所控烟不该“倒退”    2016年05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