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是百姓与有关部门及单位沟通的渠道之一。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方公开电话多达数十个,却存在电话难打通、难沟通、难办事等问题,不仅使得热线电话难以发挥应有效力,也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负面影响。(5月16日《半月谈》)
包括市长热线在内的政府热线电话,由于整体服务质量不佳,已经在群众心中产生了不良的印象。调查显示,虽然96.9%的公众至少听说过一条公共服务热线,但提到对其印象,仅有28.8%肯定是“亲民好举措”,54.7%认为“有些鸡肋”,还有16.5%认为“纯属摆设”。特别是,热线电话普遍存在“三难”,即难打通、难沟通、难办事,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众所周知,设立和公布地方政府领导的热线电话,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方便市民生产、生活而设立的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因此,热线应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立足于市民需求,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一线式”信息服务。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办事部门设立的热线电话,要么难打通,要么“话通事不通”,显然背离了政府推行信息公开、设立热线电话的初衷。
特别是,对于热线电话,难沟通、难办事等,比难打通更令人难以接受。比如,热线电话接线人员回答问题时,“我能回答的只有这么多”“这个我不清楚”等出现频率较高,难以有效沟通的态度,让不少投诉者难以释怀。再者,群众反映的问题难以解决,拉低了热线电话的满意度。比如,有市民打热线电话反映有关部门存在执法不公现象,负责热线电话的工作人员却建议其去找街道城管科,这不是一种推诿行为吗?如果有关部门之间不是在“踢皮球”,如果街道城管科能够解决问题,市民还需要打这个热线电话吗?
可见,热线电话“不热”,折射服务意识“冷漠”,应引起地方政府反思。既然热线电话是政府解民忧的绿色通道,就应该保持畅通无阻。对于市民的诉求,不管是咨询、求助、投诉还是建议,都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积极解决,并将处置结果及时向市民反馈。特别是,针对市民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作为决策参考的相关资料,并在限定时限内回复解释有关情况,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采纳了的建议和意见,也要及时公布告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