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债务到期高峰 并不意味着违约高峰

2016年05月13日 0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一帆

  近日某券商一份债市研报引起广泛关注,该研报称,5月份到期规模将达到全年最高的4175亿元,债务到期量迎来年内最高峰,大量债券到期对于企业再融资和还款能力都将是巨大考验。另有关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3只信用债违约。违约主体民企、央企均有,公司债、私募债和中票等均出现案例。两条消息结合来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感觉。但是,这个到期高峰并不意味着成为违约高峰。

  在此,笔者想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出现违约是经济活动中的正常现象。通常情况而言,违约条款是各种经济合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经济活动情况之一,国内外概莫能外。而之所以投资者对“违约”过敏,闻之即风声鹤唳,是因为一直以来刚性兑付原则完全覆盖了市场违约风险,即使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的“11超日债”、二重债,也是先违约后兑付,实现华丽逆转,更让不少投机捡漏者博取了高额收益。应该说,出现违约是常态,是正常的,而通过投机“违约”获取收益,这在正常的投资市场中,恰恰是不正常的。

  其次,违约是个案,并非普遍现象。自2014年3月份,超日债成为市场违约首例以来,违约事件进入多发期,波及面广,有一定的特定经济发展背景:一是外部环境不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偿债能力下降;二是企业自身契约意识淡薄、外部约束不力;三是债券市场持续走牛两年多、杠杆不断累加,风险累积。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一年到期/回售的债券中,过剩产业占比突出,采掘、钢铁、有色到期余额分别为5170亿元、2383亿元和1505亿元,占总数的14%、6%和4%。这与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因素密切相关,或将是违约概率高发领域。截至2015年末,中国信用债余额达14.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相比中国信用债规模而言,违约事例只是个案,并非普遍现象。而且,中国经济形势正处转型筑底阶段,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形势的改善将带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并直接对冲企业形成违约的重要外部因素。因而,企业债券违约的前景并非那么灰暗。

  最后,打破刚兑是恢复市场正常秩序的必经之路。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随着违约案例的增加,监管层没有像以前一样急忙出手进行大规模救助。去除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让定价回归市场,利率正确反馈市场供求,恢复市场功能,这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市场各方也已经开始提高防范意识。Wind数据显示,4月份取消发行的债券高达147只,相比今年3月份取消的61只,或是去年同期取消的23只,出现数倍增长;同时,4月份以来约130只信用债券遭遇主体评级调低或展望负面。这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敲响了警钟。

  总体来看,伴随违约案例的增加,取消债券发行数量的增加,以及债券主体评级的下调,市场各方对违约的认知在不断加深,承受力也在增强,而且,5月份这个债券到期呈年内高峰,并不意味着是违约高峰,因此不必有过多的恐慌。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如何看待“免费”师范生违约?    2016年07月21日
  • ·如此“自救”助长合同违约    2016年05月24日
  • ·提防公募债违约“蝴蝶效应”    2015年12月16日
  • ·守信,才能“恒大”    2015年11月25日
  • ·亚冠杯扛不动恒大“违约门”    2015年1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