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开来破解反腐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05月11日 09:13   来源:钱江晚报   高路

  四川宜宾的一位年仅26岁的拆迁员陈瑞林,工作才3年胃口却不小,利用手中掌握的一点点权力贪了一百多万。他并没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无非是在拆迁面积丈量和单价核算时,采取提高补偿单价、虚增补偿名目等手段,与拆迁户勾结,肥人肥己。

  就贪腐的手段而言,能与之一比的是郑州市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张庆。张利用单位负责采购郑州市中小学生练习簿册,并委托印刷厂印作业本的特殊身份,每个作业本吃回扣1毛钱,3年竟然吃走了67万余元回扣。相比张的抠抠搜搜、精打细算,陈瑞林改动几个数字就能变出不小的利益,已经算是个“肥差”了。

  这些贪腐的手段看起来小,微不足道,很难落入法眼,也最容易被忽视,但是每一个巨大的工程都是由这样的细节组成的,这里跑一点那里漏一点,最终积累起来的数量就很可观。跟那些位高权重者相比,拆迁员只是个很不起眼的角色,但一个管理体系其实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组成的,基础不牢,再大的工程都难言扎实。

  这起案子说明,权力虽小,也能养成大贪,职位虽然卑微,但反腐的力度如果不一竿插到底,也会养成大患。陈瑞林们给社会提了一个大问题:大贪巨贪容易现形,但小贪小腐该怎么办?动辄上千万元的贪腐容易发现,那种从拆迁要补几块砖几张瓦中寻找机会的贪腐该怎么办?大额贪污难免留下痕迹,吃卡拿要又该怎么办?这其实是反腐的最后一公里,而这最后的一公里因为直接涉及群众利益,在维护社会公正上又常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陈瑞林之所以能虚增面积,当然钻了审核不实、把关不严的空子,但更重要的是,他摸准了制度力有不及的地方。每个人各管一摊,陈瑞林们赌的就是上级部门也不可能一一核实情况。诸如赔了什么赔了多少等一些很细节的问题,越往上隔的环节越多,发现的概率越低,拆迁员办的事,拆迁股股长可能比较清楚,但社区主任就很难说都一一了解了,同样的,如果是社区主任刻意隐瞒,的确可能人不知鬼不觉。陈瑞林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这起窝案中同样也有股长、社区主任的大名,他们一起内外勾结,欺上瞒下。

  要破除这种利益共同体,监管部门得多想点办法,把监管渗透到细枝末节,但更有效的恐怕还得自下而上想办法。街道主任不清楚哪里虚报了,但邻里街坊可能知根知底;一本作业本成本是多少,局长不知道,但印刷业的同行是一清二楚的。这些事一旦公开了就很难藏得住,你发现不了的问题自然会有人帮你发现,上级部门可能鞭长莫及,但群众的眼睛无处不在。

  陈瑞林案发源于一封举报信的经过就颇能说明问题,并不是群众不想反腐,也不是作案者有多狡猾,很多时候是无从下手,知道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出在谁的身上。多一点公开透明,少一点暗箱操作,相应的黑幕就会少一点。反之,总是秘而不宣,神神秘秘,搞得大家都云里雾里,难免被不良用心者钻了空子。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