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管住珠峰涂鸦 还靠“山下出招”

2016年05月10日 10:12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旅游不文明行为中,乱涂乱画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媒体近日接报,即使是游客人数相对较少的珠峰大本营,每年旅游旺季到来时也饱受游客的“乱涂乱画”之苦。在珠峰大本营纪念碑上,黑色笔迹的“涂鸦”甚至盖过了原先红色标注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等字样。这些“涂鸦”有的是人名,有的是短句,还有图画等,近看格外刺眼。(5月9日 澎湃新闻网)

  来到海拔5200米处的珠峰大本营,这不仅仅是毅力和勇气的挑战,同是还是一种不菲消费支出的挑战。所以,循着某些游客“好不容易上来一趟,总得留下点什么”的惯有念头,管住珠峰涂鸦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来让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美景,却因石碑上出现大量“涂鸦”而失去了它的美丽。应该说,比起其它旅游景区,珠峰上的这类不文明旅游行为,无疑更应受到谴责和处罚。去年4月,国家旅游局颁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着手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的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而从今年开始,将对有“涂鸦”等不文明行为实施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在媒体进行曝光。这对有力管住珠峰涂鸦,确是一种利好。

  的确,对于不少国人来说,旅游涂鸦可谓“源远流长”,想要迅速根治压力自然不轻。不过,以珠峰大本营的独特位置和风景,我看则应少一些“慢慢再来”的管理惰性。尽管每年5月始,珠峰大本营景区逐步进入旅游旺季,旅游巴士、越野车、自驾游车队接踵而来;而且,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少数游客胡乱涂鸦的不文明行为,在管理上防不胜防,甚至在当面劝阻时,常还遭到他们的无礼责骂。但越是这种境况,越要迎难而上。由此,我认为,管住珠峰涂鸦,还靠“山下出招”。

  登上珠峰大本营很有意义,但在离开时留下众多涂鸦,恰恰不是什么“纪念”,而应看作一种“垃圾”。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些游客以各种涂鸦津津乐道的“我到过这儿”,无异于可视作自证羞耻地“留了份垃圾”。而把一份面目可憎的“垃圾”,长年累月地放在珠峰大本营上“公开展览”,这又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到处示人的呢?

  不妨警醒“珠峰涂鸦也是垃圾”,这样的说辞也许颇为刺痛内心,且有伤一些游客的自尊心;但实话实说,如果人人来到这儿都如法炮制,将来的珠峰大本营,岂非会愈加不忍卒睹?那么,怎样未雨绸缪地做好宣传,让来过珠峰的游客都能自觉做到,“除了勇气,什么也不留下”,我以为登山之前,应该集中进行相关教育,并以某种形式签名承诺:登上珠峰是好汉,不留涂鸦更可贵。

  由此及彼,不只是管住珠峰涂鸦,需要“山下出招”。很多时候,引导和促使更多游客的文明出游,除了“罚”的见狠,或许更不开“教”的出新。以珠峰大本营为例,警醒“珠峰涂鸦也是垃圾”当然入脑入心,同时化堵为疏,若能在上面专设一道“签名墙”或“涂鸦碑”,效果可能就更佳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