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废墟涂鸦”的命运体现城市管理思维

2015年01月29日 07:20   来源:光明日报   刘巽达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位涂鸦艺术家在上海静安区康定路一处拆迁废墟上,创作了十余幅涂鸦作品,其充满童真的人物形象和怀旧情怀,让人兴趣盎然,吸引了众多市民探寻欣赏。然而,随后这些精美的涂鸦一夜之间被相关部门清理铲除,由此引发社会热议,一些上海市政协委员也加入了热议行列,见仁见智,煞是热闹。

  为何清理?上海市相关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出于安全考虑。对于这一说法,稍作推敲便觉得站不住脚。既然尚未进入到“推墙造屋”的时候,与其费力地去铲除,不如等到全面开工的时候再来清理,留下一个短暂的时期让人前来遣发怀旧情怀。其实,大可不必高估废墟现场的危险性,况且对于这些涂鸦,更多的人只是稍微驻足流连而已。一有风吹草动就过度应对,表面看很“勤政”,骨子里却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懒政”思维在作祟。

  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堵”与“疏”的矛盾,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软肋。处理得不好,有的“好事”,就会被“好心”地处理成“坏事”。就涂鸦一事而论,人们对“废墟涂鸦”的热情关注,既有利于对城市感情的凝聚,也有利于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如果借此机会检视城市功能的不足之处,挖掘艺术涂鸦的创造能效,把“废墟文化”上升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一揽子统观”,或许会是极有价值的契机。比如有政协委员建议,邀请民间涂鸦高手在工地围墙这幅“白纸”上一展身手,让大家可以尽情地、安全地欣赏。这就是高明的“疏招”,而非简单粗暴的“堵招”。

  不要小看了这些看似简单易行的建议,它们蕴含着人文关怀,透露出城市管理者的善意和暖意,有时会变成一石多鸟的“绝招”。在这件事上,一些政协委员设身处地地为管理者着想,还想了一些可行性很强的招数:“拆迁区域有一定危险性,人去的太多,确实有安全隐患,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持简单的‘人多了,就怕了’的态度。完全可以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进入的市民可以佩戴安全帽,对人员进行限流等方式。”当然,按照这样的思路,管理者就必须得“勤政”了,会忙乎起来。

  选择“懒政”还是“勤政”,既关乎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也关乎行动能力。如果更进一步看到涂鸦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有效功用,科学艺术地做出制度安排,那就更是高瞻远瞩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