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包子”的背后是监管缺位

2016年05月09日 07:32   来源:光明日报   余明辉

  据媒体报道,为了让自己做的包子卖相好,吸引更多的客源,陕西咸阳一包子铺老板在面粉中加入含铝泡打粉,蒸出“铝包子”出售。近日,该包子铺老板汤某及其妻子已被带走调查。事实上,“铝包子”这样的同类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仅北京大兴区就有60余名小餐馆经营者因违规使用含铝泡打粉而被法院惩处。重罚之下,“铝包子”缘何依旧屡禁不止?

  巨大的利益驱动是经营者铤而走险的直接原因。事实证明,单纯依靠经营者的自律和自觉是不现实也不可靠的。为规范经营者行为,保障消费者健康,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质检总局等五部门曾联合发布“禁铝令”。该禁令甫一发布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很高期待。但此次“铝包子”死灰复燃,直接照鉴了“禁铝令”遭不执行或弱执行的尴尬。

  屡禁不止,漏洞之一在于从生产厂家到中间商的销售环节,相关含铝食品添加剂销售没有被有效限制和查处;之二则存在于具体的食品加工企业等使用被禁的含铝添加剂没有被制止和查处。也就是说,不管是直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是食品行业工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商品市场流通监管部门,在有效宣传、解释、监督检查和落实“禁铝令”上都有失察、失位之处。

  有必要提及的是,2014年7月1日“禁铝令”正式实施时,就有媒体对该禁令的执行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并不理想。尽管开始结果让人遗憾,但当时公众仍满怀善意地期望,通过舆论的再次集中关注,可以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对“禁铝令”加以有效宣传和贯彻执行。但遗憾的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期待中的结果并未出现。

  食品安全影响广泛,而食品安全违法又表现在方方面面。媒体曝光固然可以让突出的案例大白于天下,但日常编制细密的监管网予以防范才是根本。面对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必须更加明确日常的监督程序,以及对于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的问责。毕竟,一个市场中,只有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各司其职、各归其位,不缺位、不越位,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关方面不妨把此次“铝包子”事件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和突破口,深入调查研究背后原因,并通过严厉的行政监督问责,让“禁铝令”得到有效落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