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黑车横行源于供需失衡 要规范公立救护市场

2016年05月04日 10: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行驶途中,若病人生命垂危,黑救护车不但无法提供急救药物,参与抢救的人员更连基本的医师执照都没有。去年8月,广州岗顶某医院门口发生一起黑救护车抢生意,致昏迷患者被困5小时无法转院的恶性事件。半年多过去之后,黑救护车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已成为运送在广州就医的病人进行转院、出院的主力军。(53日《南方都市报》)

  黑救护车横行源于市场供需不平衡

  中国经济网网友 谢晓刚

  但凡需要救护车的病人都是一些危重患者,在运送过程中,面对性命攸关的危急情况,他们需要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予以救助。而在现实中,这一原本被赋予了维护生命意义的“诺亚方舟”却成为某些群体赚钱的工具,黑救护车就像一块块紧紧粘在各大医院周边的牛皮癣,始终无法根除。

  看上去,除了外貌几近相似之外,黑救护车缺乏资质,配套几乎为零,车况也相差甚远。但有一个绕不开的现实就是,救护车正规军数量有限,满足不了百姓需求;而黑救护车之所以成为很多百姓的首选,除了便宜之外,还有着随叫随到的便捷。

  事实上,这种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已足以说明百姓的需求量远比医院的供应量大。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如果供方提供的服务跟不上,又如何能够阻止黑车的闯入?

  监督管理部门应负起职责

  中国经济网网友 乔木

  套用相关知情人士的一句话说就是,之所以黑救护车有市场,主要还是因为民众有需求。可笔者就没有想明白,正规的急救车辆不够用,就可以允许这些缺乏急救能力的黑救护车畅行无阻吗?耽误了抢救病人,他们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尤其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黑救护车似乎都与医院有着不可分割的某种联系,小广告在医院里“满天飞”,医院保安极其热衷于充当“中介”,就是一个个有力的证明。

  在笔者看来,救死扶伤本就是医院以及广大医护人员的天职,120急救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就更有必要切实履行起各自的职责来,严厉打击这些横行在大街小巷里草菅人命的黑救护车,切莫让他们的不良行为抹黑了医护战线的一片纯洁与高尚。

  让公立救护车健康地跑起来

  中国经济网网友 薛家明

  黑救护车生意何以如此火爆?首先是靠骗。在山寨外表的欺骗下,许多病人被骗上黑救护车,自己还浑然不知。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正规救护车的主动退让。

  由于不能实现全额拨款,很多地区的120长期亏本运营,跑得越多赔得越多。于是,院方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患者向黑救护车上推。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公立救护车却躲躲闪闪,家属能怎么办?只能选择黑救护车赌一把了。可见,正是由于公立救护车“病”了,黑救护车才得以野蛮生长。

  那么,如何让公立救护车健康地跑起来呢?首先,政府要有更大担当。救护车承担着救济生命的公益属性,但在许多地区却明显入不敷出。政府确有必要加大投入,利用资金杠杆的撬动,增加医院积极性,让公立救护车更多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规范公立救护市场,合理控制成本。同样的收费,为何黑救护车赚钱,而公立救护车却“每出一趟车亏150元”,问题出在哪儿?黑救护车砍掉了一些正常功能当然是主因,但公立救护体系人浮于事、管理成本极高等问题也不可忽视。对公立救护实行市场化管理,压缩成本、规范运营,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