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更加外向,西方日益内向

2016年05月04日 09:09   来源:环球时报   程亚文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调查发现,多达71%的中国人、67%的印度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而持同样看法的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只有43%、47%、30%。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公民,为何比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公民显得更“世界主义”?

  对“世界公民”的不同理解,可能会使BBC的调查结果不那么精确,但它还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对“世界”感受的变化。2008年以来,欧美受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尤其是欧洲,最近还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和难民危机。外加政客们的糟糕表现,欧美人很难认为“欧美的就是世界的”。自顾不暇,何谈国际责任?西方专家学者们口中全球化的美妙,似乎离欧美普通民众越来越远。

  相形之下,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尽管也面对诸多挑战,但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仍保持上升势头。以中国为例,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游客人次连续12年呈双位数增长,2014年全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大关,2015年更达1.2亿。而从对外投资来看,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在全世界飞来飞去、投资旅游的中国人多了,真实感受到的全球化便利多了,“四海一家”的感受当然也会增强。

  中印等国都还在发展,经济上还保持着向外“扩张”的良好势头:虽存量不如“西方”,但增量却明显比“西方”为大;相反,欧美国家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存量巨大,但近年来增量很小,实体经济在全球表现出收缩势头,国运也相比以往走衰。反映在社会心理上,中印等国的开放性还在增强,对建构一个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世界还充满向往,而欧美等国则是在向内向化、保守化的方向转变,对世界向有利于自己方向转变的信心在减弱。

  与以往盲目崇拜西方、从而向往做“世界公民”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的中国人,是往来世界各地比较多、对世界比较了解、有能力对中外情况进行比较的中国人。这群人见证了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在全球各地的扩大,用自己的脚和眼睛书写新的“世界”感受,已经不再是被动跟随他人价值和制度、渴望被他人接受的“世界公民”,而是有着清楚的中国主体意识、希望以己为主、开拓更大全球生活空间的“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的增多,未必是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有所淡化,反而是对自身国家前途的信心增强后,希望更深入参与世界进程的心理反映。对此,我们当然不妨乐见其成。(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