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心脏病廉价救命药全国性缺货 谁该为必用药断供负责?

2016年05月04日 07:34   来源:红网   宋鹏伟

  这个五一节,赵碧珍觉得特别漫长,她患有心脏病,需要开胸更换心脏瓣膜,因为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缺货,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队等药。她的病友们等不及,已陆续离开,她一直在等待,但不知何时能等来“救心”的药。鱼精蛋白全国性缺货,今年并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经出现过。低价救命药,越来越高频率出现缺货。有医生分析,这与药品价格低,企业利润薄、无生产积极性有关,甚至有医生猜测,此次可能是药品生产企业涨价的前兆。(5月3日《华西都市报》)

  从优甲乐到“放线菌素D”,再到此次鱼精蛋白缺货,廉价必备药的缺货似乎已很难触动有关部门的神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原本不该缺货的药品频繁断供?为何5年前的教训,至今仍未吸取?

  同样是鱼精蛋白,如果说5年前还可以用药价过低使得厂家无利可图来解释,为何在去年国家放开药品价格后,依然会造成今天断供的局面?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连医生都只能是猜测。的确,价格很可能是主要原因,毕竟鱼精蛋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就一直使用的“老药”,需求也并未突增,如果市场需求强烈又可以自主制定价格,不仅现有厂家会开足马力生产,其他厂家可能也会闻着气味儿加入进来。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厂家如果放任供不应求局面的发生,一定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消费终端的积极性无法顺利传导至生产者那里。

  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没有可替代药物,手术病人只能无限期地等待,而等待无疑会对病情带来负面甚至不可逆的影响。遗憾的是,病患的焦虑似乎无法感染有关部门。鱼精蛋白早在年初就已露出缺货苗头,有关部门却在今天连个明确的说法都没有,谁该站出来表达歉意并打通梗阻呢?

  从过往的多起事件来看,这类药品往往包含价格低廉、效果良好、无替代品等几个因素,一旦发生断供,病患花高价都难以买到。一些共性的原因是,受制于限价或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处于盈亏边缘或干脆以社会责任坚持生产的厂家没有积极性;还有部分药品的日常需求有限,生产厂家稀缺,一旦他们因个体原因无法及时供货,就会造成严重的紧缺现象。

  一边是等药手术的患者,一边是反应迟滞的机制;一边是不惜重金求药的决绝,一边是无利可图的隐忍;一边是以药养医的逐利冲动,一边是看病贵的难题待解;一边是唯利是图的指责,一边是“一生产就滞销,一停产就断货”的尴尬,一边是限价惠民的初衷,一边是无药可用的尴尬……各种矛盾相叠加,如果不能仔细分析药品短缺背后的复杂成因,就无法针对性地避免各种缺货事件的发生。

  在医疗行业这个特殊领域里,仅靠计划或市场都难以避免乱象的发生,长远看唯有通过医改的深入才能破局。然而当前人们首先要追问的是,为何事先没有预警或预警无效?为何短缺药品采购制度仍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谁又该为此起彼伏的必用药短缺负责?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