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节,赵碧珍觉得特别漫长,她患有心脏病,需要开胸更换心脏瓣膜,因为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缺货,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队等药。她的病友们等不及,已陆续离开,她一直在等待,但不知何时能等来“救心”的药。鱼精蛋白全国性缺货,今年并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经出现过。低价救命药,越来越高频率出现缺货。有医生分析,这与药品价格低,企业利润薄、无生产积极性有关,甚至有医生猜测,此次可能是药品生产企业涨价的前兆。(5月3日《华西都市报》)
从优甲乐到“放线菌素D”,再到此次鱼精蛋白缺货,廉价必备药的缺货似乎已很难触动有关部门的神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原本不该缺货的药品频繁断供?为何5年前的教训,至今仍未吸取?
同样是鱼精蛋白,如果说5年前还可以用药价过低使得厂家无利可图来解释,为何在去年国家放开药品价格后,依然会造成今天断供的局面?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连医生都只能是猜测。的确,价格很可能是主要原因,毕竟鱼精蛋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就一直使用的“老药”,需求也并未突增,如果市场需求强烈又可以自主制定价格,不仅现有厂家会开足马力生产,其他厂家可能也会闻着气味儿加入进来。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厂家如果放任供不应求局面的发生,一定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消费终端的积极性无法顺利传导至生产者那里。
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没有可替代药物,手术病人只能无限期地等待,而等待无疑会对病情带来负面甚至不可逆的影响。遗憾的是,病患的焦虑似乎无法感染有关部门。鱼精蛋白早在年初就已露出缺货苗头,有关部门却在今天连个明确的说法都没有,谁该站出来表达歉意并打通梗阻呢?
从过往的多起事件来看,这类药品往往包含价格低廉、效果良好、无替代品等几个因素,一旦发生断供,病患花高价都难以买到。一些共性的原因是,受制于限价或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处于盈亏边缘或干脆以社会责任坚持生产的厂家没有积极性;还有部分药品的日常需求有限,生产厂家稀缺,一旦他们因个体原因无法及时供货,就会造成严重的紧缺现象。
一边是等药手术的患者,一边是反应迟滞的机制;一边是不惜重金求药的决绝,一边是无利可图的隐忍;一边是以药养医的逐利冲动,一边是看病贵的难题待解;一边是唯利是图的指责,一边是“一生产就滞销,一停产就断货”的尴尬,一边是限价惠民的初衷,一边是无药可用的尴尬……各种矛盾相叠加,如果不能仔细分析药品短缺背后的复杂成因,就无法针对性地避免各种缺货事件的发生。
在医疗行业这个特殊领域里,仅靠计划或市场都难以避免乱象的发生,长远看唯有通过医改的深入才能破局。然而当前人们首先要追问的是,为何事先没有预警或预警无效?为何短缺药品采购制度仍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谁又该为此起彼伏的必用药短缺负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