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忠实因病去世 那个用生命写作的人走了

2016年05月03日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魏英杰

  2016年4月29日,写出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白鹿原》的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无数陈忠实“沉默的读者”集体出现在网络上,以各种方式留言表示哀悼。不到一天时间,仅微信公众号就出现至少上百篇纪念文章。

  陈忠实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他的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一生为文学而努力。写出一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白鹿原》,是陈忠实这辈子最重要的经历和贡献。他多年的写作生涯,仿佛是在为完成《白鹿原》这部鸿篇巨制而做准备。对于这样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作品,人们很难不表示敬意。对于这样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人们没有理由不心怀敬仰。

  《白鹿原》故事发生的关中大地,是陈忠实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立传,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为创作这部小说,陈忠实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写作上,都非常慎重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了让自己完全融入写作氛围,他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在正式动笔前,他借助短篇写作,为这部长篇进行形式上的探索;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六年时间。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过程,也是完成人生自我超越的历程。唯其如此,陈忠实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人员之际,才会噙着眼泪,差点儿说出“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那时候,文学编辑同样有着令人敬重的“文化守望者”精神。如负责向陈忠实组稿的《当代》杂志编辑何启治,与陈忠实过从20余年,静静等待陈忠实“瓜熟蒂落”,写出代表作。作家用生命在写作,编辑用生命在守望,他们共同视写作为一种神圣事业,这正是诞生伟大作品的厚实土壤。

  这种慢工出细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是当下稀缺的一种文化品质。如今很多作家信奉的是“成名要趁早”,而不是像陈忠实那样,沉潜数年写一本“垫棺做枕”的书。对有些人来说,作品写得好不好是次要的,能否吸引人眼球更重要,最好是借一起事件博得眼球、一夜成名,然后赶紧变现。有些作家花在写作以外的功夫比写作本身更多,有些作品被书商吹得天花乱坠,其实却是违背常识。许多出版社、杂志编辑,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专心致志,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着迷于各种选题策划,忙于寻找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爆品”。翻译领域同样是粗制滥造的重灾区,许多翻译作品错译、乱译现象严重,毫无职业伦理底线,严重伤害了原著,损害了读者正当权益。

  斯人已逝。悼念陈忠实的最好方式,不应只是重读他的代表作,还应缅怀与汲取他值得人们敬重的精神。在这方面,陈忠实有着纯粹而明显的特质: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长度去丈量文学的高度。《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的全部气力,却也让他抵达自己的人生巅峰时刻。这正是陈忠实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人花一辈子做一件事,不一定就能攀上峰顶,但只要这么做,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充实无悔的人生。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山西非虚构写作的崛起    2016年07月19日
  • ·什么是好的创意写作课堂    2016年07月12日
  • ·小学生古文写作能成为药引吗?    2016年03月24日
  • ·请不要辜负你的学术和写作青春    2015年07月29日
  • ·什么才是写作的根本力量    2015年07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