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要对推动技术变革 充满渴望

2016年04月27日 07:36   来源:长江日报   肖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在兴起,信息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信息技术的变革正在对一切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这个时候,追溯变革力量的源头,不能不思考核心技术突破的深刻命题。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技术之突破一定是稳扎稳打研究、积累的结果,但首先得有一股心劲。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莫不隐藏着改变世界的梦想,非商业、利益动机可以驱动。

  “互联网+”掀起全民创新创业热情的今天,有一种简单化思维普遍存在:紧跟着互联网的节奏走,就能勇立时代潮头。互联网的潮头又在哪?是核心技术的前沿阵地。一部创新产业史,无尽的企业生生死死,而它们的背后,就是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核心技术的较量占据了绝大篇幅。“互联网+”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今天,互联网形态这一“元规则”又该如何推动进步?这个问题要抛给有志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才俊。

  谈论心劲,并不是精神决定论。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成就,产业、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条件不同以往,我们现在有能力思考核心技术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跟着别人技术走,简单套用别国技术,复制成功企业类型,依然可以尝到市场的甜头——这个时候,很多人对互联网,甚至创新创业的看法,其实就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真正把脚步放到互联网发展前沿,在边界开垦新疆土,必要有“决心、恒心、重心”。

  长期以来,社会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技术阶段论”,这种论调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有关系,技术的前沿发现都在发达国家出现,等等。但一些历史经验也表明,技术发展的阶段并不是一种“线性历史”,超越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整体技术实力虽然与美国有差距,但半导体技术已经超越美国。硅谷创新产业发展之中,一项技术兴起一个企业,一个新兴企业短时间颠覆巨头企业统领地位,看起来,时间、阶段,组织、规模,这些传统产业的经验,都已被改写。

  核心技术突破,当然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但冲破前人束缚、颠覆规则的雄心往往是决定力量之一。这就有必要认真对待当今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心态。以市值、规模论,能与国际一流企业一较高下的已经不少,但以核心技术“发家”、立足的不能算多。互联网企业创业励志故事之中,多还充斥着商业模式开发的经验之谈,仿佛遍地都是优秀的商业头脑,但创业氛围中没有突破核心技术的渴望,很难期待真正的领先于人。一个个企业拔地而起,攻城拔寨,占领市场,但每一个企业及其技术类型,又都能找到对应的“国际版”。一些互联网巨头,至今还被冠以“山寨”的名头,以技术模仿开疆拓土的商业模式曾让它们尝了不少甜头,可是这样的好日子不会一直延续。

  核心技术意味着话语权,争夺话语权要有渴望。技术的学习、引用当然不可避免,但不能有跟在人家后头亦步亦趋的念头。目光放长远,应该相信“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顶尖水平,掌握核心技术”。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2016年02月29日
  • ·大数据:变革世界的关键资源    2015年10月13日
  • ·大数据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2015年09月10日
  • ·让媒体在融合中变革    2015年08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