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媒体在融合中变革

2015年08月20日 07:30   来源:人民日报   陈 凌

  把住真实性权威性这一生命线,用好互联网思维,在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何愁媒体转型没有新的蓝海

  “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新要求,也开启了中国“媒体融合元年”。过去一年交出了哪些“融合答卷”?怎样让媒体融合形神兼备、筋骨强健?今年8月19日,由人民日报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继“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数与网”的技术革新,带来了信息传播更深刻的变革。微博在兴起之初,就流行过一句话:你的微博“粉丝”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移动互联犹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而智能手机的发展,又让每个人置身磁场中央,成为一个个网上小“通讯社”。

  失去了渠道优势,没有了时效亮点,何去何从成为传统媒体的“第一议案”。“百年老店”《洛杉矶新闻报》停刊,《西雅图邮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变革图存,时不我待。

  然而,将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兴媒体,就万事大吉了吗?不可否认,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新闻客户端,在快速传播、互动交流等方面,新兴媒体的确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信息杂乱、谣言满天飞、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一慢就惨、一快就乱”,网友的调侃,道出了新兴媒体的“痛点”所在。“高高在上、我播你看、爱看不看”的方式固然已行不通,但是,离开专业素养,新闻的价值从何谈起?不能保证真实性,公信力生长的土壤又在哪里?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关键是取长补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合发展是媒体转型的不竭动力。回首过去一年,融合发展的“年轮”早已在拔节生长中刻下:人民日报组建“中央厨房”烹饪新闻美味,新华社推进全媒体集成报道,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打造全新传播体系,经济日报加紧构建“快在微博、深在报纸、广在网络”的立体传播格局……无论是分拆“小灶”,组建“大灶”,打通编辑部门的界限,还是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探索多媒体报道的各种可能,将融合的基因注入媒体发展的血液,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

  融合,没有边界。在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想听到中国的声音。以人民日报昨日的一篇评论《新闻发布须懂公众心理》为例,经过翻译推出后,仅4个小时,在一家国际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就达到近13万次,点赞人数达4600余人。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民日报社的看法,“在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型传播,必须有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树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新理念,构建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生产体系。”

  日新者日进,日进者日强。也要看到,对于“融合”,也还存在着模糊观念。有的媒体热衷于做“增量”,却把“融合”放在一边,各自守着“自留地”;有的挂着“互联网+”的旗号,却仍然沿袭传统媒体的那一套,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还有的盲目上马“大数据”“云计算”项目,赶时髦、拼时尚,却不注重实际应用、技术支撑。正如许多媒体的掌门人所言,融合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重组、融合传统的体制机制。

  “不只在过渡,而是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融合发展这项“转基因工程”,没有范本。怎样融合,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揽子方案。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说创新是媒体融合的“总开关”,那公信就是其“保险丝”。把住真实性权威性这一生命线,用好互联网思维,在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何愁媒体转型没有新的蓝海?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要对推动技术变革 充满渴望    2016年04月27日
  • ·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2016年02月29日
  • ·大数据:变革世界的关键资源    2015年10月13日
  • ·大数据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2015年09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