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

2016年02月29日 09:49   来源:人民日报   余建斌

  ■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也让对“云”的访问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感。此外,也只有它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

  最近几天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仍然延续着1月份美国拉斯韦加斯电子展上势不可挡的热度。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等全球领先的通信厂商和各国的电信运营商一起,纷纷宣布5G研究和测试的各种进展,集体为5G造势,重视和共识可见一斑。从目前进展看,距离4年后的2020年实现5G商用的目标,已经不远。

  5G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向2020的移动通信技术”。爱立信的新观点是,数字变革今年就会波及各个行业。信息通信技术的三大基本力量——宽带、移动性和云正在迅速重塑价值链、实现商用模式的数字化,并创造过去无法想象的很多可能。各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受到了移动性、宽带和云的冲击。

  毫无疑问,在三大力量中,5G是推动新一轮数字变革的最重要角色,甚至靠它催生出这场数字变革。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先导性的——5G的出现,让物联网真正成为可能,也让对“云”的访问变得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感;另一方面,也只有5G网络,才能承载物联网产生的庞大无比的井喷式网络流量和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海量网络请求。

  可以看到,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万物移动互联”不再是一种理想。5G快速和可靠的通信连接,已经有足够能力把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连成一体,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网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接上这张物联网。人们也毫不怀疑这些愿景很快就会实现:“手表、眼镜、牙刷、球鞋、自行车等个人资产,城市的停车位、垃圾箱、广告牌、路灯等基础设施,都将是庞大无比的物联网上的一颗颗小沙砾,工厂里的各种装备设施也都将被连接到移动网络上,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5G撬动新一轮数字变革,也不仅仅是体现在“硬连接”,还在于它对新科技的“软连接”和打通。尽管4G已经让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生活,并充分使用和享受了智能手机的功能。但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品要真正实用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热门技术要真正融合应用在这些新的科技产品中,5G技术不可或缺。比如,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只有在延迟降低至不超过1毫秒时,才能实现及时向无人驾驶汽车发送紧急指令。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奔驰的时候,只有5G才能保障这一点。

  5G催生新需求的同时,也将变革原来的供给。一方面,由于网络速度已经够快,人们不再考虑速度,而是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对通信企业和行业来说,生产和供给模式也需要符合5G和物联网时代的特征。比如类似美国高通公司的下一代汽车芯片,将提供连接计算位置感知能力,不但能让智能手机与汽车系统整合、互动,而且还可以实时检测路况和周边情况,实现自动驾驶。这种供给的创新模式也已大大超越了4G时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要对推动技术变革 充满渴望    2016年04月27日
  • ·大数据:变革世界的关键资源    2015年10月13日
  • ·大数据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2015年09月10日
  • ·让媒体在融合中变革    2015年08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