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乞丐月收入”报道应避讳“标题党”

2016年04月26日 13:26   来源:荆楚网   魏璋倩

  近日,一则名为《迪拜乞丐月收入高达47万元》的消息在网上热传。报道中提到,不少人持商务或旅游签证,通过在街头当乞丐的方式,每天可以赚到9000迪拉姆(人民币约1.6万)。这使得网友纷纷调侃要辞掉工作,去迪拜当乞丐。

  这则充满着“机会主义”的报道是截取于阿联酋的主流媒体《海湾新闻》,原标题为:迪拜乞丐被抓时拥有27万迪拉姆。该报道本旨在通过数字的展现说明迪拜乞丐问题严重,督促相关部门执法要严,不要再出现或者应该减少借用人们的善心来满足个人的私利去迪拜的乞丐。经过中国媒体的改写后,似乎就把在迪拜不合法的乞丐变成了一种合法的职业,而且成为一种高薪职业。

  乞丐是指不依靠其他的生存技能,通过博得他人善心,依靠他人的施舍维持生活的一类人。传统意义上,乞丐常常是因为残疾或者其他的生理缺陷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迫于无奈以乞讨为生。但随着社会福利机制越来越完善,乞丐常常是那些用自己的贫困获得他人怜悯,来打发日子的人。当媒体把它刻画成一种职业时,尤其是高收入的职业时就让人们羡慕不已,于是就有观察家指责网友存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不正确思想。

  这种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网友是有失偏颇的。其实网友的反应不过是出于人本能的反应,人的天性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如果真的能用低成本的投入换来高回报,何乐而不为呢?更进一步说,网友对于这则消息也仅限于调侃,而非行动。如果这都要归于网友思想的不纯净,那谁来为给网友制造的幻象负责呢?

  回到这则信息本身,新闻标题淡化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强调数字来抓住受众注重金钱、趋利避害的心理,这实则就是“标题党”的做法。即只注重吸引读者获得高点击率,忽视新闻理论及新闻的内在属性。媒体在报道中断章取义,抓住人性的弱点成功制造了媒介事件,这种方式加剧了人们贪恋的欲望,营造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类似的报道在几年前也发生过,2009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大堡礁要招聘守岛人,工作内容是探索大堡礁各个岛屿,每周通过更新博客和网上相册、上传视频、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向外界报告自己的探奇历程。同时守岛人还需要喂海龟、观鲸鱼、担任兼职邮差,还有帆船航行、独木舟、潜水、远足等多项活动。但是媒体在报道时,直接在标题中加入“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概念,并对工作的内容和重难点有意淡化,这样的处理让这则招聘新闻在当时也风靡一时。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是价值观输出最重要的传播口。制定新闻标题和制作内容的时候不应落入机会主义,给人们制造不该有的幻象。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