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的正日子。以学术庆生是清华历年的传统,今年也不例外。清华昨天宣布,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该专业面向清华本科生开设,学制为一年半,首批共招收90人,致力于培养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高级创客”。(4月25日《京华时报》)
在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专业的设置为清华首创,这当然顺应了时代潮流,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过,我们更期待着,创办创新创业专业,应争取“安居乐业”。
有专业设置,有学业管理,且教师阵容相当强大,也已有64名学生报名,清华创办创新创业专业,我们不怀疑其“生产”能力;但,从报道里来看,这种创新创业专业的设置,仍然是“就教学论教学”而“就生产论生产”,在“销”的方面,我们并没有闻到“创新”的气息。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并不苛求于清华创办创新创业专业“包产包销”,但,那些创新创业专业毕业的学子们,即便将来是自我创业而干个体户或进入民营企业,期待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也只是起码的民生诉求。
先来说“安居”。即使你是创新创业方面的拔尖人才,如果你的父母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你想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创新创业,而面对动不动数百万,甚至于上千万元一套房,你能买得起么?退一千步说,租房住,那每月的租金也是数千元,你能够承受得起么?一个人,如果连“住”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哪有心思去“创新创业”?
再来说“乐业”。创新创业,并非空手套白狼,起码要有办公场所,要有几台电脑,要有一定量的启动资金,如果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哪有心思去“创新创业”?
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没有可能是“创办创新创业专业的理想很丰满,而毕业后创新创业的现实很骨感”?在此,笔者建议,既然讲“创新”,那么,清华在创办这一专业时,不妨来个“联手办学”,尽可能地与相关地方的人民政府合作,尽可能与相关单位合作,除了“学以致用”而外,还应该解决学子们毕业之后创新创业路上的“住房”、“启动资金”等后顾之忧,这也是一大“创新”。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