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留守儿童”同样值得关注

2016年04月26日 11:30   来源:光明网   苑广阔

  前不久的清明节小长假,郑茜花了4000多元,又向单位请了3天假,撇下老公,从西藏拉萨飞回了河北张家口。这一次,她可以和5岁的女儿相处6天,而下一次见面就是暑假了。一提起女儿,郑茜就泪水涟涟。在她眼里,在几千公里外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女儿,其实也是名“留守儿童”,只不过生活在城市里而已。(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过去一说到“留守儿童”,我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那些父母在城市打工,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伴,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双重困境的农村未成年人群体。而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从政府到社会,也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其实在繁华的城市,也同样有“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为“城市留守儿童”。

  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这些“城市留守儿童”往往享受着良好的物质条件,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得到身边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是,他们的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或者是为了更好的收入,同样在其他城市工作和打拼,无法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从精神层面来说,“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一样的精神困境,同样身处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与寂寞当中。尽管有人会说,他们身边不是有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吗?但是谁都知道,隔代的爱,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之爱的。

  很多“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觉得在感情上亏钱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希望能够在物质上加以弥补,进而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水平,但是再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水平,也无法弥补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对孩子身心成长造成的伤害。而且,恰恰由于城市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让很多父母自欺欺人地认为孩子暂时的“留守”不是什么大问题,导致“留守”带来的伤害常常被忽视。

  “城市留守”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很多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约束与管教,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比如很多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在同龄人面前充满了自卑等等。而这些成长中的缺失,显然是依靠无论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当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健康成长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城市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而对此有所作为的,正是孩子父母自己。很多父母之所以离开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到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工作打拼,理由恰恰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知道物质既无法替代自己的陪伴,也无法换来孩子健康的成长,那么这部分父母,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份工作,回到孩子的身边?还有一部分父母,在具备条件以后,能否考虑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做好工作与陪伴,自己的事业与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平衡?(苑广阔)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