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留守儿童时,总会想到那些生活在农村、父母在外打工、只能由老人照顾的孩子。可实际上,城市里也有留守儿童。有一些年轻父母在一线城市工作打拼,把孩子留给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祖父母照顾;也有一些人因为在国外生活无法照料孩子,就把他们留在国内亲人身边。在专家看来,由于城市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留守”带来的伤害常常被忽视。(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在一些人看来,虽然这些城市孩子也没与父母一起生活,但他们没有经济问题,把他们称为留守儿童有些矫情。没有经济压力或许是事实,但对于一个健康的孩子来说,成长远不仅仅是吃饱喝足这么简单,他们也有情感需求,也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且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比农村孩子更缺少熟识的玩伴。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中国拥有0~3岁子女的家庭,超过75%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呵护,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确实很无奈、无力。但是,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当一种现象具有社会性时,也就涉及社会治理问题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也推出了一些办法。前不久,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这是方方面面重视的一个侧影。但总体来说,整个社会在留守儿童问题上,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的举措尤其少。如果把这些办法生搬硬套到城市儿童身上,显然属于“小师傅出乱拳”。
我们不必对留守儿童进行严重程度的划分,不必纠结到底是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更严重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严重。当我们讲儿童是花朵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泛化概念,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这提醒我们,对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务必同样重视,同样对待。当然,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各有特点,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元素,需要研究不同,拿出针对性的办法,努力做到一人一档案、一人一办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城市留守儿童并非矫情的议题。客观地讲,留守儿童不是现在才产生的,但在社会大流动的背景下,因为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现在表现得尤其严重。这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不容小觑。而预防孩子“生长痛”问题,既需要父母穷尽努力,也需要社会尽力而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