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历史街区少点“人气”更有味

2016年04月25日 07:52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从4月25日零时起,北京著名景点南锣鼓巷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北京市旅游委向媒体解释,由于南锣鼓巷日均接待客流量严重超出了景区承载能力,因而作出上述决定。同时,南锣鼓巷也主动申请取消了国家AAA级景区资质。(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欢迎你”,但由于游客众多、人满为患,首都的不少知名旅游景区和景点,其实早就显得远超负荷、不堪承受。比如,作为北京市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南锣鼓巷,其核定的瞬时承载量为1.7万人,但目前日均客流量都超3万人次,周末超过5万人次,节假日更是屡屡突破10万人次大关。如此持续爆棚的旅游“人气”,无疑也给居民生活和安全防范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当下,人们已然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旅游景区既要担心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要防止出现超越接待和承受能力的“爆游”景况。换言之,景区和景点,最好能保持一种适合的游客密度,这样才能产生“风景和游人两相宜”的最佳效果。而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特色”的集中出行仍难改观,一些地方特别是知名景区里,常常更显“后脚踩前脚”、“看景看人头”,已经越发拉低了人们的旅游心情和出游欲望。

  而相比之下,像北京南锣鼓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对旅游“人气”的需求与控制,要说也更为敏感或苛刻。作为居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相结合的特殊“景色”,这些地方也最怕用“景区开发”的思路,将其搞得挤挤挨挨、人声鼎沸。一方面,居民区的旅游接待和疏散是一块短板;另一方面,交通不便也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极其不利。倘若回到“在游说游”,似这般摩肩接踵的组团旅游,也很难让人真正领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有趣味。

  历史街区少点“人气”更有味。依我之见,人们怀揣一种“探幽”“探秘”的想法,涉足有着历史文化底蕴和意境的深街小巷,恐怕最不愿见到的,就是那种熙来攘往、嘈杂不休的“人海世界”;而最希望能够闹中取静地慢慢欣赏,自由自在地流连于“睹物思古”。这方面,北京故宫过去的单日游客接待量曾超过18万人次,实施游客最大承载量限制之后,将每日游客接待量控制在8万人左右,可谓很好地确保了游客的“游兴”和“游味”。

  北京南锣鼓巷的“自摘景区招牌”,不仅是一种重视和维护历史街区原生态风貌的积极举动,同时也给了其他地方以有益借鉴。据悉,取消3A级景区后,北京市旅游委将不再建议旅行社组团前往南锣鼓巷,因为不是景区景点了,所以在行程安排上不去南锣鼓巷也好解释。这样一来,刻意要去的,也就是那些自由行客人或者散客了。而毫无疑问,“消肿”了组团游客的纷至沓来,日后人们三三两两地游玩南锣鼓巷,这才称得上与历史街区的原味本色相得益彰了。

  的确,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也要多多顾及“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北京南锣鼓巷的主动放弃3A级的景区资质和招牌,并且不再将其作为安排旅游团队的观光“热地”,看起来颇似“有钱不赚”,而实际上却透出了着眼长远和大局的精准用心与思考。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保护历史街区,留住文化根脉    2013年05月14日
  • ·如此人气 坏了风气    2015年12月07日
  • ·“抓鸡”聚了人气散了勇气    2014年09月23日
  • ·公共文化设施迅猛,为何缺人气    2013年01月17日
  • ·新菜场为何没人气    2015年06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