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从人口调查公报中只看到“老龄化”

2016年04月21日 17:49   来源:东方网   朱永华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统计局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0.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2.8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据4月20日《中新网》)。

  无论是否有国家统计数据作支撑,人口老龄化呈上涨趋势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人们完全能够想象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从困难中挺过来的中国一度进入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这些60后出人的人口成年之后,又正赶上“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时代,今后5年尤其从2020年开始,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将“集中”进入老年期,再过5年,不但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更大,青壮年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恐怕也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反差。“老龄社会”真的就在眼前了。

  如果我们仅从国家统计局这份人口抽样调查中看到“老龄化”,而不对其他数据仔细分析品味,似乎有些“沮丧”,然仔细综合一下其它数据,并对数据背后展开联系思考,我们不仅会立即精神振奋,对战胜“老龄化”危机充满信心,更会感受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对未来充满更多的期待。

  首先我们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性别方面,数据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虽然比例缩小了0.18个百分点,背后显示的却是生育观念的变化,这说明历史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正在实质性的悄然改变;在教育方面,5年间,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幅度巨大对应小学教育程度人口数据的明显降低,更表明我国人口的知识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我们都知道,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能为整个国家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打下基础和注入活力,也是创新创造的必备条件。数据背后,既彰显出国家重视教育和取得的巨大成果,也为今后经济更加健康稳步的发展输入了庞大的人才资源。

  再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成就,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750万人,占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599万人,占44.12%。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19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81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0个百分点。5年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第一次”超过居住乡村的人口,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人户分离”,甚至“人住城市户籍在乡”的情况,但也足以表明国家已经步入了城市化航程。特别是联系到国家农业连续10多年丰产丰收的实际和市场农副产品的充足、粮食价格的稳中有降,更表明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和劳动力有序向城市转移还有相当的空间。

  农业稳定,遇事不慌,教育成就辉煌为创新、创造和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无穷动力,面对“蹒跚而至”的老龄化我们又有什么可值得担心的呢?另外,从总人口的增长来看,尽管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近五年国家人口依然净增3377万人,增长比例达到2.52%,而随着“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总人口比例会有进一步增长,“新生力量”更会进一步增强,不但会给老龄化带来“缓冲”,更会“缩短”老龄化的持续时间。

  显然,从国家统计局这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我们不能只看到“老龄化”,更应当从数据背后的相互关联中看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说到底,老龄化已不可逆转,但只要有国家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支撑,完全可以应对和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暂时危机。因此,仔细品味和分析这份人口抽样调查报告,我们还会有更多值得思考和更加振奋的惊喜发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正视老龄化的社会命题    2015年10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