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评:《papi酱》被要求“整改”刍议

2016年04月20日 10:57   来源:环球时报   

  18日上午开始,《papi酱》系列视频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下线整改,解决“卧槽”“CAO”“小婊子”等粗口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开始时有人怀疑这是papi酱的竞争对手在“黑”她,也有怀疑是papi酱为提高被收购身价的自我炒作,但是很快证明这些猜测都是错的,总局要求她整改的消息是真的。

  papi酱原名姜逸磊,出生于1987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目前仍在该校读研。她从2015年10月开始上传原创短视频《papi酱》,已有40多期,赢得井喷的粉丝收获,papi酱也被广泛称为2016年的“第一网红”。

  《papi酱》每集都只有几分钟,塑造了一个市井女孩子的连贯形象,针对了电影烂片、购物、男女关系等大众基层的热门话题。papi酱的导演系功底支持了连续原创,拍摄方式大体属于“自拍”,场景就是有些纷乱的自家卧室及客厅,完全“不装”,其自恋自嘲风格很合年轻人口味。这种专业和彻底大众手段的隐蔽对接算得上是papi酱的别出心裁,她给人们带来了轻松感。

  然而《papi酱》的最大争议之处是一些人认为它“挺庸俗的”,尤其是短视频中的女主人公经常爆粗口。有人统计,该系列视频一共爆粗口67次,直接粗口54次,字幕显示粗口10次,对口型(消音)3次。尽管这个统计是非正式的,但papi酱常动粗口是人们的普遍印象。

  不能说动粗口是促使papi酱成功的主要“卖点”,但粗口是papi酱的符号之一,papi酱有通过粗口增强自我标识甚至“味道”的意思,这至少是很多人的一种印象。

  当然,不少粉丝并不讨厌papi酱粗口,而且中国互联网上蛮“流行”粗口的,不少挺有知识的人也常在微博中把“国骂”等挂在嘴边。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通常说来,papi酱如果仅仅是一个网红,自己做节目上传,大家看了一乐,会很“OK”,管理部门大概不会出来插一杠子。微妙之处在于,一些投资公司看上了papi酱,宣布对其节目注资,《papi酱》成为大展宏图的文艺商品,情况于是出现变化。

  papi酱站到了互联网经济一个非常耀眼的位置上,被无数想做网红的人视为榜样。当她拥有了这样的影响力时,社会责任就会悄悄爬上她的肩头。这恐怕是天底下无处可逃的一个规律。

  papi酱本人对总局要求她整改做出了非常积极、理性的反应,表示作为一个自媒体人,会更加注意言辞与形象,坚决响应网络视频的整改要求,为大家传递正能量。

  如果做乐观展望,这或许会成为管理机构与市场单位有正面意义的一次互动。它的到来可能冲击了《papi酱》的原有节奏,但如果处理得当,对papi酱的长远健康发展有可能产生推动作用。那样的结果恐怕也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

  有人或许觉得papi酱不粗口就成“三好生”了,不再有“个性”。这恐怕将是对papi酱的考验。她要长期红,而且要守住底线,不能靠“出轨”做加味的调料,这恰恰是走向超级网红路上最终要面对的挑战。

  所有持久并被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都会有一些公众共同价值层面的积极元素支持它们。表面的庸俗素材也必须被嵌入到这一永恒逻辑中。对《papi酱》,舆论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坚决斥其“低俗”,但很多人喜欢看,因而也有投资人夸其为“轻松版的鲁迅”。而真实的papi酱很年轻,应当说也尚未定型,是个活跃的变量。她越红,争议就越可能围拢过来,她将需要在不失去活力和发挥正面影响力之间走出漂亮的弧线。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