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骗钱又骗脑 两岸当共愤

2016年04月19日 09:4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晓星

  近日,台湾电信诈骗嫌犯遣返事件及其引发的纷争,成了海峡两岸间比悬疑大片剧情更跌宕起伏的焦点。

  先有台湾社会“群情激奋抗议”大陆从肯尼亚押回台湾嫌犯;后有国台办发言人指出曾有台湾嫌犯刚被押解回台就被释放;再有台湾警方“图示”般从马来西亚押回诈骗嫌犯在机场“就地解散”;还有电视台滚动播出母亲哭诉儿子被大陆“冤枉”,其子却在媒体旁听的审理中认罪……

  一起手就不问情由、声讨大陆的这场闹剧,于情蛮横,于理亏欠,于法不通。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被不良政客从法律扭曲成政治,从打击犯罪挑动成“欺负台湾人”,从本应该的两岸司法互助模糊成“仇中反中”。坐享高薪和选票的某些民意代表不思打击犯罪、维护台湾形象,反而兴风作浪掀起了一场“抢人”混战,仿佛自己是救世主,是台湾的英雄,对内羞辱实话实说的官员,对外抹黑谩骂大陆。政客的鼓噪,加上不良媒体毫无常识、不分昼夜的造谣生事,把司法这么专业的问题弄得面目全非,一众百姓不为妖言所惑,还真难。

  电信诈骗骗钱,政客诈骗骗脑。口口声声“中国人强押台湾人”的某些政客,自己就是学法律专业的,以清新专业形象扬名立万,对司法管辖权、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专业知识比谁都清楚,但遇到可以挑起“反中”的话题,专业、良知都扔到海里,不惜愚民而绑架大众以实现其个人的政治利益,全然不顾台湾居民自己也深受电信诈骗之苦,不在乎“台湾最美的风景是骗人”的揶揄,只要出风头、有选票、能“台独”,连陈水扁的“海角七亿”都有“建国经费”的合理性,况乎“诈骗犯”?按照他们的“爱台湾”逻辑,诈骗大陆,钱汇台湾,何罪之有?

  电信诈骗可恨,诈骗人心,扭曲是非,毁坏“三观”,更可恨。一个社会,如果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动员一切资源“抢救”罪嫌,对受害人毫无同情之心,对公理正义毫无觉悟之慧,对规则惯例毫无尊重之意,只靠仇视凝聚力量,从官方到民间不问缘由就喊打喊杀,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前途?

  这场被网友讥为“全球抢人才,台湾抢人渣”的诈骗嫌犯纷争,真相已经浮出谣言的泥淖:受害人在大陆,侦办者在大陆,证据在大陆,司法管辖权也在大陆,大陆依法侦查,并向台湾通报了办案情况,同意台湾警方到大陆共同研商打击跨境犯罪。大陆警方正在履行职责,依国际规则跨境侦查、打击犯罪。其余的“矮化”、“强押”、“人权”指责都是在编故事。

  信息时代,从谣言到真相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希望这几天的“激愤”不要白白浪费,大家都能从中长见识、增智慧。

  首先,大陆对台湾的确有天然的血脉之情、手足之谊,但这不代表可以没原则、不讲法,如果那样,相信也不符合台湾的主流价值。其次,对政客的鼓动不能照单全收。一事当前,必须从情、理、法考虑。将心比心,如果台湾居民被骗财,台湾警方将嫌犯交到境外,嫌犯下了飞机就完事大吉回家了,台湾人该作何想?再有,“仇中”绝不是“爱台湾”的表现,真正“爱台湾”,应该引导社会的理性、弥补制度的漏洞、建设两岸的和平。对那些靠展现敌意“爱台湾”的政客,无论包装成什么样的形象,民众都应认清其真面孔,戳穿其假面具!至少,对在此次诈骗嫌犯纷扰中撒谎、点火的人,应鄙视!

  这次纷扰,也让我们看到不少有是非、敢爱憎的台湾人。有人忠言逆耳,有人实事求是,有人妙语讽世。一位资深媒体人发表打油诗:贪污“总统”要特赦,诈骗集团都无罪,杀害儿童不会死,真是好棒棒!不知台湾那些颠倒是非的政客们,对此诗有何感想?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    2015年11月09日
  • ·“习马会”书写两岸新历史    2015年11月06日
  • ·“ECFA”后继效益何时至    2015年07月02日
  • ·期待区域发展观在两岸结出硕果    2015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