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无序的财政补贴,终将导致多输

2016年04月15日 10:53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进入高潮,伴随着“扭亏”“保壳”“业绩冲刺”等关键词的出现,政府补贴红包也纷纷露脸。政府补贴多则几十亿,少则几百万,上市公司各取所需,有的公司实现了扭亏;有的公司扮靓了业绩;有的虽然有补贴红包助力,但仍无法“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眼下存在的诸多政府补贴,市场分析认为,政府补贴虽然能起到缓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但上市公司不应对此形成一种依赖,或是上瘾。(4月14日《京华时报》)

  给予上市公司的政府补贴,难免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但事实上,所谓“政府补贴”并不是一个单一、绝对的概念,其中大可以再分为不同的性质、类型、功能等等。这意味着,必须有针对性地区别看待,才能形成公允的判断。某些“年报”所呈现的,财政资源与上市公司的深度关联,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共权力对资本市场的越界干预,也可能仅是正常的交易行为或“合法补偿”而已。可以说,政府补贴并无原罪,需要警惕的,乃是其泛滥化、失控化的风险。

  在很多时候,向特定企业发放财政补贴,其实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新能源补贴、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等,就是为了鼓励产业格局优化升级,这符合经济建设的长远利益;再比如说,课题专项经费、科技成果转化补助金等,也同样有法可依、有的放矢,完全可以看作是公共财政支持科教事业的基础投资……凡此种种,呈现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被外界笼统表述为“政府补贴红包”,似乎并不准确。

  真正令人不安的局面在于,许多上市公司的收入构成中,“政府补贴”竟占据大头。甚至于,某些企业早已失去了起码的市场生存能力,而纯粹依靠财政补助续命死撑。此一做法,虽然能让公司纸面业绩达标从而保住上市资格,但也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一方面,其使得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制造了劣质资产绑架政府财政的困境,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地方政府之所以甘愿给上市公司注资输血,无疑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出于保障就业、维护税收收入等等考虑,其只能被迫出钱帮助相关企业实现保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不能用市场逻辑、资本逻辑去理解,而是彻头彻尾的维稳逻辑、政绩逻辑!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派,从本质上说只是延迟了“问题爆发”的时间点。也即,通过固执地维系一种难以维系的利益链条,来尽可能回避刮骨疗毒的阵痛。

  诚如专家所说,无序的政府补贴,业已成为针对投资者的战术欺骗。这种近乎舞弊的行径,既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实体经济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进程。可以预见,由“滥补”所驱动的资本游戏,如若继续任性而为,终将酿成多输的局面。(然 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