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的财政补贴,终将导致多输

2016年04月15日 10:53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进入高潮,伴随着“扭亏”“保壳”“业绩冲刺”等关键词的出现,政府补贴红包也纷纷露脸。政府补贴多则几十亿,少则几百万,上市公司各取所需,有的公司实现了扭亏;有的公司扮靓了业绩;有的虽然有补贴红包助力,但仍无法“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眼下存在的诸多政府补贴,市场分析认为,政府补贴虽然能起到缓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但上市公司不应对此形成一种依赖,或是上瘾。(4月14日《京华时报》)

  给予上市公司的政府补贴,难免容易让人产生负面联想。但事实上,所谓“政府补贴”并不是一个单一、绝对的概念,其中大可以再分为不同的性质、类型、功能等等。这意味着,必须有针对性地区别看待,才能形成公允的判断。某些“年报”所呈现的,财政资源与上市公司的深度关联,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共权力对资本市场的越界干预,也可能仅是正常的交易行为或“合法补偿”而已。可以说,政府补贴并无原罪,需要警惕的,乃是其泛滥化、失控化的风险。

  在很多时候,向特定企业发放财政补贴,其实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新能源补贴、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等,就是为了鼓励产业格局优化升级,这符合经济建设的长远利益;再比如说,课题专项经费、科技成果转化补助金等,也同样有法可依、有的放矢,完全可以看作是公共财政支持科教事业的基础投资……凡此种种,呈现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被外界笼统表述为“政府补贴红包”,似乎并不准确。

  真正令人不安的局面在于,许多上市公司的收入构成中,“政府补贴”竟占据大头。甚至于,某些企业早已失去了起码的市场生存能力,而纯粹依靠财政补助续命死撑。此一做法,虽然能让公司纸面业绩达标从而保住上市资格,但也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一方面,其使得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同虚设,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制造了劣质资产绑架政府财政的困境,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地方政府之所以甘愿给上市公司注资输血,无疑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出于保障就业、维护税收收入等等考虑,其只能被迫出钱帮助相关企业实现保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不能用市场逻辑、资本逻辑去理解,而是彻头彻尾的维稳逻辑、政绩逻辑!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派,从本质上说只是延迟了“问题爆发”的时间点。也即,通过固执地维系一种难以维系的利益链条,来尽可能回避刮骨疗毒的阵痛。

  诚如专家所说,无序的政府补贴,业已成为针对投资者的战术欺骗。这种近乎舞弊的行径,既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实体经济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进程。可以预见,由“滥补”所驱动的资本游戏,如若继续任性而为,终将酿成多输的局面。(然 玉)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