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股是“员工持股”绕不开的难题

2016年04月15日 07: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谭浩俊

  据报道,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的顶层指导文件已经报送国务院。据悉,顶层方案的思路可能是,在员工持股范围上,试水先从子企业开始操作,而不是集团公司。而员工持股对象既不是平均持股,也不是全员持股,可能是“管理层及骨干员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经营者无疑是推动员工持股最积极的力量,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监管而言,可能就不会像企业经营者那样积极主动。因为,在经历了上一轮改革之后,此轮改革将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舆论和公众的强烈反应,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地方出台了员工持股的相关意见,却迟迟没有实施,而是等待顶层设计的原因。

  很显然,确定持股对象,将成为员工持股绕不开的一道难题。也就是说,只要持股对象确定不了,或者说持股对象的确定,得不到监管层的认可和企业员工的支持,员工持股计划将很难实施。其中,除经营层之外的骨干员工如何认定、如何确定,是确定持股对象的关键。

  按照有些地方提出的设想以及此前有过的一些做法,所谓骨干员工,主要包括企业中层和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等。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有着浓厚的行政机关色彩,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过多的现象十分严重,能够与“中层”搭得上边的人员也很多,且这些人员很多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果让这些人员都成为员工持股的对象,那真正企业需要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员,就很有可能难以成为员工持股对象。如此操作,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成为他们离开企业的导火索。如果全员考虑,那么持股人员过多、范围过广,又不利于调动其他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一线员工的积极性。

  虽然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没有任何的问题和缺陷。但是,由于员工持股直接绑定混合所有制改革,绑定战略投资者引进,绑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如果持股对象的确定不能做到相对合理、公正、公平,不能把真正的骨干员工纳入到持股对象范围,将对战略投资者引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等产生制约和影响。特别是那些对企业贡献不大的人员也成为持股对象,那对战略投资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前的改革中,受利益驱动影响,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在推行员工持股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强大压力,其中,迅速安排人员进入企业,并给予资格,是企业最难应对的事。

  不仅如此,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在持股过程中,其“增资扩股”的资金如何认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上一轮改革比较成功的企业中,这些科技人员是获得了一定的股权奖励的。如果在新一轮改革中,让他们与其他员工一样“认购”,可能会影响到这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若不执行相同的政策,其他员工可能又有意见,如何平衡,是一道难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