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美人美广州美 最美人间四月天

2016年04月11日 10:07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在朋友圈晒花,做个安静的赏花人,广州街坊将赏花当作一种文明广州的生活方式,花美人美,相得益彰。

  正值羊城四月天,广州进入踏春赏花的好时节,各种花卉成为城中最抢眼的主角。广州市民纷纷出动赏花,各种赏花美图也刷爆了朋友圈。记者连日来走访广州各处赏花点,发现广州市民选择“做个安静的赏花人”,文明赏花值得点赞。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阳春三月,花团锦簇,正是踏春赏花的好时光。花美,人也要美,方能相得益彰,不负这人间美好。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有花堪折直须折”“菊花须插满头归”,行为就不那么美好了。天下赏花人,都有爱美的心,可是千树万树梨花不为你一个人开,为了装点你的风景而将鲜花摇落,人工打造“花飞花落花满天”的伪景,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要说“返祖”,恐怕先人都不答应,古代君子曲水流觞、赏花赋诗,举止风雅、无限风情,岂能如此粗俗鄙陋?只在朋友圈晒花,做个安静的赏花人,广州街坊将赏花当作一种文明广州的生活方式,令人心花怒放。

  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惜花,举止文明,与悠久而灿烂的花卉文化有关。广州地处亚热带,夏长冬暖,气候宜人,一年四季草木长绿、鲜花常开。广州人与鲜花打交道的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传说,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爱好种花,流风所及,不但王宫贵族好花,老百姓们也都种花养花,相沿成习。岭南有一种茉莉叫素馨茉莉,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王姬。汉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勃兴,海外各种奇花异卉开始流入。唐代广州花卉已全国闻名,著名诗人孟郊诗赞广州:“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延至清中叶,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至今延绵不绝,已有200多年历史。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悠久深厚的花卉文化,成就了广州花城的美名。政通人和,在广州迅速发展的今天,鲜花正成为一种公共产品,装点着广州的广场、公园、小区、道路,满足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审美需求与精神享受。无论哪个季节踏入广州,都有应季鲜花映入你的眼帘,春天更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今年花季,华农紫荆花竞相绽放、白云山桃红李白、陵园西路木棉热烈如火,还有华南植物园禾雀花、烈士陵园杜鹃花、大夫山玉堂春、临江大道黄花风铃木……据不久前召开的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披露,今年广州将打造建设30个城市花景,打造市属公园“一园一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做个安静的赏花人,彰显广州人的文明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表现在赏花上。广州人彬彬有礼,文明用语常挂嘴边,有什么小摩擦,一句“唔该”必不可少;广州人讲秩序,排队成为习惯,极少发生争先恐后乱插队现象;广州人爱让座,只要有老人、残障人士或孕妇上车,哪怕车厢再挤,也有年轻人让位;广州人务实,体现在饮食中,按需点菜,不铺张浪费;广州人热情好客,平等待人,包容性高;广州人爱整洁,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把“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当作城市竞争力;广州人热心公益,无论慈善捐赠数量,还是志愿者人数,都不甘人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的嘉言懿行,都是社会文明的构成部分,不可小觑。文明赏花,为广州加分,花美、人美、广州美。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广州创新机制造就“海归经济”    2016年07月19日
  • ·驴友少根安全弦 探险容易变冒险    2016年07月08日
  • ·科技活动周 点亮“创新广州”    2016年05月16日
  • ·何时告别“雨季到广州来看海”    2016年05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