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名泛滥是对本土文化的肆意破坏

2016年04月11日 06:27   来源:红网   庾春云

  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名古屋、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4月10日《人民日报》)

  曾记得,2013年10月河南省颁布实施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对随意取“洋地名”的现象说不,规定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将不得用于地名,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都需要按程序报批或备案。“管理办法”一出,立即受到民众的热烈点赞,然而,三年过去了,各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令人萌生一种错把家乡当异域的感觉。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卑、自轻、自贱的作派。

  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艺术无国界的经典论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表情达意特别精准、确切,浩如烟海的文字难道还承载不了一个小小的宾馆(酒店)或一个小小的商场或一座小小的写字楼的名字么?

  洋地名泛滥折射了国人传统民族观念的畸形变化。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春节的年味一年淡如一年,端午节的龙舟赛一年比一年冷落,重阳节的内涵一年更比一年稀薄……与此同时,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逐年兴盛——特别是情人节更是受到青年男女的青睐,这一天成了真情表白、爱情转机、海誓山盟的重要日子。就是在农村,痴情的小伙都会不远百里为心仪的姑娘送上几枝玫瑰……这种丢了西瓜拾芝麻,冷落传统节日热捧西方节日的行动确实令人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其实,每个地名都有它的文化渊源,它不仅承载着一段别样的历史,而且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乡愁。只有这样的地名才是约定俗成,名至实归的,也才能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可。如果无厘头地追求所谓的“时尚”,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拾人牙慧,胡乱地弄上一些令人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洋名字,那肯定会贻笑大方的。这样做既让人们难以记忆,也会给人们出行办事带来极大的不便。

  总之,“洋地名泛滥成灾”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一种肆意破坏,这种现象亟须政府及文化部门叫停并纠正,只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让本土文化返璞归真,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