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洋地名泛滥是对本土文化的肆意破坏

2016年04月11日 06:27   来源:红网   庾春云

  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名古屋、戛纳风情街、泰晤士小镇……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4月10日《人民日报》)

  曾记得,2013年10月河南省颁布实施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对随意取“洋地名”的现象说不,规定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将不得用于地名,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名称都需要按程序报批或备案。“管理办法”一出,立即受到民众的热烈点赞,然而,三年过去了,各地的“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令人萌生一种错把家乡当异域的感觉。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卑、自轻、自贱的作派。

  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艺术无国界的经典论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表情达意特别精准、确切,浩如烟海的文字难道还承载不了一个小小的宾馆(酒店)或一个小小的商场或一座小小的写字楼的名字么?

  洋地名泛滥折射了国人传统民族观念的畸形变化。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春节的年味一年淡如一年,端午节的龙舟赛一年比一年冷落,重阳节的内涵一年更比一年稀薄……与此同时,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逐年兴盛——特别是情人节更是受到青年男女的青睐,这一天成了真情表白、爱情转机、海誓山盟的重要日子。就是在农村,痴情的小伙都会不远百里为心仪的姑娘送上几枝玫瑰……这种丢了西瓜拾芝麻,冷落传统节日热捧西方节日的行动确实令人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其实,每个地名都有它的文化渊源,它不仅承载着一段别样的历史,而且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乡愁。只有这样的地名才是约定俗成,名至实归的,也才能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可。如果无厘头地追求所谓的“时尚”,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拾人牙慧,胡乱地弄上一些令人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洋名字,那肯定会贻笑大方的。这样做既让人们难以记忆,也会给人们出行办事带来极大的不便。

  总之,“洋地名泛滥成灾”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一种肆意破坏,这种现象亟须政府及文化部门叫停并纠正,只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让本土文化返璞归真,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证照难办 黑医泛滥(图)    2014年12月16日
  • ·“会议泛滥”之风,该刹    2013年12月03日
  • ·该否决的是“一票否决”的泛滥    2013年11月05日
  • ·“洋名”泛滥背后是文化的自卑    2013年10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