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的肉已经比师傅的肉还值钱了”,随着又一轮猪肉价格高涨,且达到了五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这似乎有些熟悉的“调侃”再一次充斥网络。而在居民纷纷抱怨“吃不起肉”的同时,根据以往的经验,似乎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着手布置,以防再次围绕猪肉价格涨跌出现那魔咒一般的“恶性循环”。
所谓的“恶性循环”,指的是在生猪养殖业内所说的“猪周期”,大致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通常2到3年循环一次,因此,“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就成了养殖户们的“魔咒”。
诚然,这样的“猪周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市场供需关系规律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所谓“规律”有明显的滞后性,不但给消费者造成了客观上的额外支出,更让相当一部分养殖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关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调控,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不让养殖户和消费者为周期性出现的“魔咒”来埋单。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对养殖户进行更科学和更宏观的市场教育和宏观指导,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和关键性信息与广大养殖户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量个体养殖户因为信息不对称而盲目跟进和冲动性投资,造成自身损失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应该加强储备肉工作,主动地进行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对人为炒作猪肉价格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查处,避免少部分人利用猪肉价格波动非法牟利,给养殖户和消费者造成更大的困扰和损失。猪肉价格的涨跌,必须要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不能坐视其一会冲上天,一会跌入地,这将是对群众菜篮子的不负责任,也是有关部门的失职。
总而言之,经历过多次“猪周期”的我们,已经不能再用“猝不及防”来作为借口和理由了。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理应提前着手做好应对措施,避免“恶性循环”再次造成严重后果。这是责任,也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