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猪肉价格连续4个月回升,是与之前生猪供应量的走低有关的,人们不必过于担忧。我国生猪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但生猪生产也面临着市场、疫病双重风险,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当扶持和调控,尤其应该在养殖户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作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1.4%。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0个百分点。
据了解,食品约占CPI的三分之一,占比最大。在食品大类中,猪肉、粮食、鲜菜因为消费量大,权重较高,对CPI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猪肉一直是居民消费的第一大肉类,猪肉价格大体占CPI权重约3%。正因如此,近几年,提到CPI走势,人们往往就会想到猪肉价格;猪价一涨,人们就担心物价要涨。
目前,国内猪肉价格已连续4个月回升,这是与之前生猪供应量的走低有关的。过去两年,猪肉价格持续下降,生猪养殖场户亏损扩大,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跌至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由此导致当前猪肉价格反弹。价格回升后,生猪生产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猪肉价格适度上扬,对于提高存栏量和稳定未来价格走势具有积极作用,人们不必过于担忧。
应当看到,我国约有5600万养猪场户,户均出栏不到13头,每户多养或少养一头猪,猪肉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约8%。而据测算,产量每增减1%,价格波动幅度就会达到6%至7%。在供求关系作用下,我国生猪市场呈现周期性的价格波动,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也就是说,肉价上涨—母猪存栏大增—生猪供应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如此不断循环。
我国生猪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机制起基础性决定作用。但生猪生产面临市场、疫病双重风险,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从国际经验来看,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扶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对生猪价格进行适当扶持和调控,这并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关键在于把握调控时机、手段以及策略。
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我国已经出台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有关部门将猪粮比(即猪肉价格∶玉米价格)6∶1作为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明确调控目标是使猪粮比处于6∶1至8.5∶1。比值过高时,国家将适时投放政府冻肉储备;比值过低时,则增加政府冻肉储备规模,并采取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
“肉贵伤民,肉贱伤农”。总体看,生猪价格调控的目标是既要保护生猪饲养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又要避免猪肉价格过快上涨、过多增加消费者支出,防止大起大落。对于猪肉价格的正常涨跌,政府部门不必过于敏感,而应在养殖户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应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养殖场地支持、市场信息监测等,这将比简单补贴或收储来得更加有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农 兴)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