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奶粉监管不能止于“告知安全”

2016年04月06日 10:10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近日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冒牌名牌奶粉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表示,严查假冒奶粉案。该发言人同时表示,经初步了解,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4月5日《京华时报》)

  一面是假冒奶粉,一面却是“不存在安全风险”,这一说法的冲突与矛盾意味显而易见。结合案情来看,这批被查的假冒奶粉,系犯罪嫌疑人用低档、廉价奶粉充当品牌奶粉进行销售,通俗说法其实就是以次充好。就此而言,发言人称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实际可能是指达到了相关标准中的“最低限度”,是监管标准意义上的“安全”,或许并非完全是妄言。但事实在于,当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购买这类以次充好的奶粉,因为存在配方和营养元素上的偏差,很难说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这种说法,至少是不严谨的,也很容易带来误导。

  当然,于当前奶粉安全的现实语境下,加之食安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对这批假冒奶粉“不存在安全风险”的定性,究竟会起到怎样的纾解恐慌的效果,本就足够让人生疑。更要看到,事发后相关方面仅仅是为奶粉的“符合国标”进行安全背书,而对于这批仿制假冒产品到底牵涉到哪些奶粉品牌披露有限,也并未公开相关的检测报告;另外即如相关专家所指出的,这些产品就算无安全风险,但毕竟是违法商品,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产品应当进行召回,那么这些假冒奶粉目前是属于继续销售状态还是已经召回,作为消费者有权益知道假冒奶粉的具体信息。

  “假冒产品符合安全标准”的回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食安监管文化的偏差。首先,假冒产品首先是非法产品,作为监管部门在应对上,最为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应是将之视为是“不安全”的“最坏”情形来加以查处和应对,若以符合安全标准来进行单方面的行政背书,不仅难以让消费者得到“安慰”,反倒更容易令人联想到监管态度的松懈,而这恰恰是最难以让人淡定的;其次,有必要认识到,在现实中,监管标准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人们的安全感又是另一回事。若以标准上的“合格”来代替人们对于某款产品的具体感受,忽视现实中的安全恐慌或漏洞,并不可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安全感。

  靠人的体验和感受来对一个产品的安全性能作出评判,或许并不准确,但人对某一产品的体验与安全感却又是最实在的。譬如,一项产品在检测抽查中确实符合安全监管标准,但只要有任何一位消费者体验到了标准之外的产品,对其个人而言,则是承担了百分之百的伤害,其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感也就接近于零。那么,这个时候所谓的安全标准对其而言也是失效和无意义的。而一个现代而高效的监管体系,既需要严格的监管标准,更要有对于标准之外的安全现实和“例外”予以足够的关注。若只遵循标准”意义上的合格,而无视具体的安全风险与个人安全感,将难以避免生产纰漏,也无法有效树立监管公信。

  在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时,相关部门的确有责任及时给予公众一个负责任的权威答案,来纾解公众的安全忧虑。但若仅仅只有“告知的安全”,而缺乏具体的信息披露,那么,这样的“权威”回应注定是低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不管怎样,食安监管不能止于告知公众“安全”,也不能仅仅以“标准”检测来代替具体的安全现实,它需要建基于充分的信息公开之上的“说服”,更需要有“温度”的回应人们具体的安全焦虑。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洋奶粉事件影响国内奶粉安全    2016年05月17日
  • ·假奶粉无风险也要一查到底    2016年04月07日
  • ·“抢奶粉之耻”该如何化解    2016年03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