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既需政府“补血” 更要自身“造血”

2016年03月30日 08: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随着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进入高峰期,不少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也露出“庐山真面目”。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28日收盘,有约598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地方政府补贴,补贴金额合计高达约240亿元。

  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贴主要有财政贴息、财政拨款以及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多种形式。对那些具有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并以新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新农业以及新商业模式为特色的“两高六新”类,只是成长初期面临暂时性亏损的企业,适当进行政府补贴帮助其渡过难关本无可厚非。为这类公司“补血”打气,既可有效支撑新兴产业,又可解决地方企业融资以及就业难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可以靠“吃补贴”一直活下去。上市公司要想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不能光指望地方政府对其“补血”解燃眉之急,更需要依靠自身不断“造血”,挖掘自身的利润增长点。“造血”功能主要由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投融资行为共同决定。要想增强“造血”功能,一方面应逐步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投融资能力,唯有具备两方面技能方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

  在公司生产经营业绩方面,上市公司应熟悉市场大环境,生产出更多符合需求端的产品、服务,提升在研发、品牌、创新等领域的软实力,依靠精准的定位、较好的口碑,展开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先发制人,做大做强市场;在投融资方面,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资本市场动态,通过定向增发、兼并重组等手段进行企业改革,优化经营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大平台为自身赢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的分内之事,也是监管层的职责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大公共投入的力度,在基础设施、企业投资环境优化以及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做足文章,让企业都可享受这些公共投入所带来的福利,为企业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而不是把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某一些企业,反而不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