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涉及各领域、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概念。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方法。
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相结合。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文化等发展相对滞后。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外部的帮助和支持。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民族地区现代化放到我国现代化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总体安排,组织协调全国资源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当然,仅有外力推动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应当看到,民族地区之所以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限制了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应从改革创新民族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向改革要动力、向发展要效益,努力建构与国家现代化目标任务一致的发展路线图,全面释放民族地区人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使民族地区人民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改革的主体力量,这是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的关键所在。
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使我国现代化之船能够扬帆远航。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而言,更应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民族地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始终具有和而不同、宽容博大的胸襟。当前,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加尊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互学互鉴。总之,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应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让人记得住民族乡愁、不忘民族之情的现代化。
创新引领与理性借鉴相结合。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既要完成工业化任务,又不能在信息化大潮中落伍,应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这一目标,创新是必由之路。民族地区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全面改革与优化治理结构,特别是注重用好两个创新引擎:一是“互联网+”,通过信息化进一步打破壁垒、盘活资源,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文化+”,通过内涵创新、样式创新、传播创新等,将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引领现代化的独特资源,不断提升其附加值,以民族文化创新带动民族地区整体现代化。创新引领、闯字当头,这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同时,应理性分析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时空定位。相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而言,中国现代化属于后发型;而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民族地区又属于后发型。这两个“后发”同时叠加,提醒我们在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应有历史、理性的眼光。民族地区大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化资源独特、边境交往频繁的地带,如果简单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可能带来严重的水土不服,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从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经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付出不合理代价,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者为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年巍)